■老城市新活力 策划: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艺术顾问:张绍城,创作人员:廖宗怡、孙戈、张弘、李晓白、陈永忠、黄咏茵、黄陈、麦杰斌 |
最早以“红棉”寓意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美术作品《黄菊红棉图》,潘达微创作于1927年。 |
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部讲述个体经济的电影《雅马哈鱼档》,1984年。 |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老榕树、舞狮、趟栊门、冰墩墩、无人机等传统与现代元素交织。画面展现老幼妇孺和各行各业欢乐的人们。画家们用中锋勾勒人物外轮廓,侧锋、逆锋等技巧对衣物进行皴擦点染,墨线劲道有力而变化多端,墨色层次丰富而厚重沉稳。喜庆的灯笼、鲜花、舞狮等将写意人物画的诗情画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幅长9米,高2.4米的巨幅中国画,作为一幅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型主题性集体创作,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策划,《老城市新活力》将在“前进号角——广州文艺高质量发展主题大展”展出,用绘画的方式全面呈现广州的历史文化与新时代新活力。 “寓意一片盎然生机,新国画新面貌” 长9米,高2.4米的巨幅中国画《老城市新活力》,以大场面人物众多的高难度为起点,浓墨重彩描绘举世瞩目的繁荣昌盛。作品由廖宗怡、孙戈、张弘、李晓白、陈永忠、黄咏茵、黄陈、麦杰斌八位老中青的画家创作完成。画面精心于国画传统笔墨基调上严谨地塑造人物形象,群体人物动态生动各异,注重大面积板块构成,画面场景开阔、深远,老城新貌一湾珠水尽收笔底,视觉冲击力强。主办方在作品说明中写道:“用墨用色更为反复推敲,画面上部沿袭国画留白,万里晴空,无限遐想。底部一片草绿,寓意一片盎然生机,新国画新面貌。” “表现特别热烈的气氛,激动的心情” 时间线回到最初的策划,《老城市新活力》艺术顾问、广州画院名誉院长张绍城接受收藏周刊记者采访时回忆称,对这幅画的创作,广州市文联领导和各级人员都投入了很多精力,召集画家多次召开讨论会,希望能用绘画的方式全面呈现广州的历史文化与新时代新活力。“作品在短时间内能以这种面貌呈现,超出了我原来的想象,我最初比较担心时间紧迫,画家之间风格多样不容易协调,但现在看来,当初是多虑了。目前主题的表达,色调的协调,人物的生动,各方面都把控得比较到位。” 著名艺术家廖宗怡先生告诉记者,整个场景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人们准备迎接重要人物的到访,因此,画面中心是人们涌向永庆坊,表现特别热烈的气氛,激动的心情。 在谈及筛选方案时,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孙戈说,当时就有两个方案供选择,一个更倾向于打破时空的界限,强调画面构成、元素组合,另一个方案就是目前这个,是廖宗怡先生提出的,比较倾向写实,“当时我看到草图的时候,就觉得这是最难的一种,因为写实的方式得把人物、环境和很多现实因素都要交待清楚,在表现欢乐、热烈、幸福的一种生活气氛的前提下,要通过透视、造型、构图等反映客观写实,这本身就非常考验中国画的造型功底,处理画面的能力,尤其是多人合作。”最后,主办方表示,“还是采用写实的方案,虽然比较难,我们希望创作出一张对得起时间和历史的作品。” “年轻人有新点子,这就是新活力” 在画面中,“老”与“新”的体现,可以通过画幅的左与右作为视觉线索呈现,以永庆坊为主体,左边是老城历史名楼古建,右边是流光溢彩的新城气象。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张弘则从物与人的类别上进一步区分,“我们通过有历史特色的建筑表达了‘老城市’,但新活力主要是在人物的精神面貌以及形象特点上,为了让画中站立的人物不要太平板,特选取了几个或肢体较大的动态,如踩滑轮与平衡车、唱歌的乐队,还让画中的父亲托举女儿在自己肩上等,让画面也更富有节奏感。”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参与的画家中,也体现了“老”与“新”,合作队伍里就有几名年轻画家,为了进一步体现“新活力”,他们会鼓励年轻画家勇敢地拿出自己的方案,“好的就采纳,不好就跟他们分析为什么不好。”其中,现在所看到的偏绿色的地面,就是青年画家麦杰斌的方案。“原来我们都想着用热烈的色彩表现热烈的气氛,等青年画家麦杰斌提出这个方案之后,一下子变得清新起来。他一会试着偏蓝如何,一会试着偏绿如何。”廖宗怡先生给我们讲述,麦杰斌反复试验了多个色稿,最后,大家一致确定了目前这个。 “年轻人有新点子,对现代生活方式更为熟悉,如能拉一些青年画家参与这次创作,本身就是团队的新活力。”张弘是麦杰斌的研究生导师,他认为,自己画了几十年的人物画,这时候也希望新一代的年轻人能参与其中,在向前辈现场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今后再有大型的人物画创作,年轻人才则有可能独当一面,这可谓“薪火相传”吧。 廖宗怡从笔法的角度分析“老”与“新”,他说,张弘对人物的把控较“新”,用笔生动到位,画面中间靠前面的几个孩子、后面唱歌的乐队主要是他画的,“他对线的把握比较准,既强调线,又不依赖线。我们创作过程有个共识,尽量往他那种方式去靠拢。” “有磨合,有探讨,有争论,最后是共识” 全幅画面里,80多个人物,可谓身份各异,动态多样,但人物样貌基本是真实的,有相应的现实模特。“如果是编出来的形象,就容易概念,我们追求画中的人物是平民化、生活化、接地气,就是大家的行为举止,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生活里很自然的动作,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这也是幸福生活的写照。”张弘说。 孙戈则向记者强调,“在人物形象里,有两个身份是我坚持要画的,一个是清洁工,一个是志愿者,这两种身份是文明现代城市的体现。”谈到本次创作的难点,廖宗怡感叹,最难得的是大家做到了互相包容与信任,自己画的内容,其他画家也有提出修改的意见,甚至直接在上面改,但都往好的方面改,“要放下架子,接受别人在自己画面涂来抹去。所以,合作画的难点不仅在手头功夫,还有对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 孙戈分析认为,多人合作巨幅的人物画,有长处,也有难度。长处是人多,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有擅长画景,有的擅长画人,有的造型能力好,有的对处理画面很有经验……能够在一幅画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和强项,这是合作画最成功的体现。“难度体现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或者绘画习惯,要合作完成一幅作品就需要协调,需要互相的避让,在整个创作过程,我们也有磨合,有探讨,有争论,最后是共识。” 展品之最 最早以“红棉”寓意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美术作品《黄菊红棉图》,潘达微创作于1927年。 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部讲述个体经济的电影《雅马哈鱼档》,1984年。 (以上作品将在“前进号角——广州文艺高质量发展主题大展”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