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和平县礼士镇梅坝村,驻和平县礼士镇工作队队长刘明一(中)在农户家中走访了解情况。 |
■河源市和平县礼士镇梅坝村,闲置校舍正在改造成“平安油坊”。 |
■河源市和平县礼士镇梅坝村,刘明一参加“美丽家园”活动研讨会。 |
■河源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黄伟章(右二)到和平县礼士镇梅坝村调研乡村振兴工作。 |
乡村振兴·乡村治理 【编者按】 乡村治,百姓安,天下稳。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各村各镇乡村治理水平的提高、公共服务的强化以及乡风文明建设。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广东以“党建+治理”为核心,以“群众满意”为宗旨,以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为主平台,全面推进镇村同建同治同美,涌现出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好案例。 新快报陆续推出乡村治理系列报道,展现各地乡村治理成果以及文明新气象,探索具有鲜明现代化乡村治理特色的“广东经验”,也为全国的乡村治理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广东样本。 “今年,我们就会有自己的‘平安茶油’。”春节前,河源市驻和平县礼士镇工作队队长刘明一稍稍松了一口气,由帮扶单位筹资建设的梅坝村“平安油坊”,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将为“平安+”乡村治理创新发展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原来,进驻礼士镇后,刘明一带着队员从乡村治理切入,结合实际,探索以“平安乡村”建设暨“美丽家园”活动为抓手,因地制宜,培育村小规模集体产业“硬支撑”,促进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互为表里、良性循环,构建乡村治理长效机制,蹚出一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啃“硬骨头” 探索务实有效的乡村治理发展模式 “由于梅坝村村道狭小,每逢春节必塞车,但是今年梅坝村没有发生拥堵现象,因为在我们的‘评分制’中,对车辆乱停乱放阻碍交通者,要扣分……”刘明一告诉新快报记者,美丽家园活动开展以来,上级有关部门对梅坝村开展了三轮的人居环境亮灯巡查,梅坝村一路“绿灯”,均被评为优秀。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点工作。如何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刘明一正是带着这个重大课题来到礼士镇,在农村基层探索建立乡村善治长效机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为此,驻镇工作队选择了梅坝村先行先试,梅坝村可以说是“硬骨头”典型:这是一个空巢村,全村户籍人口2000余人,常驻人口仅400人左右;同时又是丘陵村,全村林地面积7368亩,耕地面积800亩,山多地少,土地碎片化严重;作为“中间村”,梅坝村缺乏区位优势,村民收入来源主要是务农和外出务工,村集体收入10万元左右。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驻镇工作队坚持走自己的路,努力找到一条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实现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之路。“我们在梅坝村这块试验田上,大胆实践,敢于创新,就是希望建立一个务实、有效的乡村治理模式,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刘明一这样说。 2022年,驻镇工作队分三步走探索乡村治理发展之路,其中第一步,是推动梅坝村以平安乡村建设暨美丽家园活动为抓手,以推进村小规模集体产业发展为支撑,探索治理与发展良性互动的“平安+”乡村治理发展新模式。“近一年的时间,我们在实践中充分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持续性和有效性。”刘明一更看重的一点是,在乡村治理实践中,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突破“难题” 发展乡村产业实现长治久安 “在乡村治理中如何做到全民参与,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刘明一说,在参考乡村治理积分制的基础上,工作队创新采用了评分制,以“片区”取代“户”作为评比单元,把梅坝村划分为18个片区,激发网格员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用各片区之间的评比带动各片区农户主动参与,形成相互竞争的良好氛围。 “没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基层治理难以持续。”刘明一对新快报记者说,这是建立乡村治理长效机制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难题。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可持续,驻镇工作队积极争取河源市委政法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工商联三家帮扶单位支持,筹集资金20万元,盘活梅坝村闲置校舍,建设“平安油坊”项目,利用当地现有2500亩油茶树的资源,就地取材进行茶油加工,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约6万元。 去年,和平县引进农光互补项目,随之启动征地工作。目前,梅坝村已完成征地面积约3300亩,仅此一项,预计可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左右。“不需要做工作,征地就得到了村民的热情支持。”刘明一感慨道,在乡村治理中,驻镇工作队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发动村民参与治理和发展,让群众成为乡村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分享发展成果,也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和信任。 目前,驻镇工作队还在谋划建设梅坝村水果种植产业园,项目已完成土地流转40亩,计划投入乡村振兴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拓宽道路、完善水利、建设库房及停车区,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6万元以上。 “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了提升,增强了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刘明一表示,梅坝村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开展美丽家园活动和发展村小规模集体产业,村“两委”成员组织动员群众和带动致富能力得到了持续提升。今年将加快推动产业项目建设,为实现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推动乡村换新貌、农民稳增收、发展谱新篇。 打造样本 争创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通过开展平安乡村建设暨美丽家园活动,我们探索建立新的‘平安+’乡村治理发展模式,有效解决全民参与、治理长效两个难题……”刘明一用“12345”来概括乡村治理发展之路,其中,“3”是抓住“三个重点”,即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深入乡村,打通网格化管理“最后一百米”,以有效治理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 “现在梅坝村群众操办丧事时间,从之前的4天改为1天,切实减轻了村民负担。”刘明一说,梅坝村红白理事会于去年底成立,成员包括村“两委”及网格员,将红白理事会工作与美丽家园活动评分机制相衔接,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改变薄养厚葬、大操大办现象,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 与此同时,乡村治理突出“四个创新”,在乡村治理积分制的基础上,创新采用评分工作机制;在落实“四级网格”要求基础上,创新网格员管理方式;整合乡村振兴及村务考核相关量化标准,创新解决村务工作抓手问题;利用乡村治理长效机制,创新建立村级干部储备、选拔和锻炼平台。 梅坝村“两委”成员纷纷表示,18个片区的负责人参与乡村治理,相当于增加了18个助手,减轻了“两委”成员的工作压力。在他们的带动下,各片区之间你超我赶,让“村里事”变成“自家事”,村民从被动配合转为主动参与。同时,还能从中挖掘培育优秀人才,充实乡村振兴人才库。 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自治水平提升,群众的“向心力”提升,百姓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提升……刘明一表示,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以来,梅坝村实现“五大提升”,“目前正在争创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接下来,驻镇工作队将继续总结经验做法、完善长效机制,在更大范围进行推广,打造“平安+”乡村治理发展示范样本。 /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 责编:赖妍 / 美编:黄海艳 / 校对:冯卓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