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民营美术馆生态对区域文化有重要推动作用

来源:新快报     2023年04月23日        版次:A10    作者:

     ■李琼波策展的“对话·器”[第一回]——文物总店藏品×陈史军一纸青花在东方文化交流中心展出。

     ■53美术馆主办的“种虚·张亚平”当代艺术展览。

     ■2021年11月20日,由李琼波担任策展人,53美术馆等主办的“画廊40年:中国当代叙事”展览现场。

     ■曾经的53美术馆。

     ■李琼波,53美术馆馆长。

  “民营美术馆发展需要场地、资金和人才”,53美术馆馆长李琼波强调——

  “我们美术馆现在的常住地在云端。”李琼波半开玩笑地回应在场人员对53美术馆的关注。从20年前的汇豪社艺术空间到后面的53美术馆,李琼波可以说凭着情怀和一腔热情,见证和参与推动着广州当代艺术的发展,虽然近期由于原来场馆的场地问题,致使53美术馆辗转周折,但李琼波依然在有限的实体空间坚持做自己的学术追求,近日推出的观念性较为强烈的“种虚”展则足以说明他初心未变。更重要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他早已在数字美术馆方面有了深入探索,他坦言,能见证一个城市的艺术文化发展并和艺术家一起成长是很幸运的。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1. 希望城市对文化发展做一些实际支持

  收藏周刊:做好民营美术馆,最难的是什么?

  李琼波:做好民营美术馆离不开三大因素,首先是场地,第二是资金,第三是人才。要运营好民营美术馆,清晰的定位和优势资源很重要。民营美术馆相比偏向综合性更强的公立美术馆,它应该强化的是各自的特色和个性,应该是公立美术馆在构建城市文化中的补充或对文化丰富性的充实。民营美术馆生态对区域文化的推动有重要作用。

  收藏周刊:您说的三大因素,场地是首要?

  李琼波:对很多民营美术馆,如何解决固定永久性场所,似乎是一个难以打开的结。先不说是否有低廉价格还是免费。就是好不容易找到了合适的地方,但最后还是因为各种原因不出租的情况也不少。因此,城市的文化发展如果能在这方面多一些支持,这对民营美术馆的持续发展有很大帮助。

  2. 53美术馆更多是发掘和服务青年艺术家

  收藏周刊:民营美术馆似乎也划分不同的类别?

  李琼波:民营美术馆早期来讲有几大类型:一种是由房地产为主的企业带动建立起来的,这类美术馆初始更多的是辅助于企业品牌的功能和作用,甚至是一种营销工具和手段。后来,慢慢也形成了一些比较纯粹的、公益性更强的美术馆;另外有一类是藏家类型的,就是以藏品为主导的美术馆或者博物馆;还有一类是情怀型的,其中不乏有成功的企业家和各行业的优秀人才,这种美术馆和机构面貌比较多元。

  收藏周刊:按照您刚说的几类,53美术馆成立的时候,它的定位属于哪一类?

  李琼波:算是情怀型吧,也是先从艺术机构逐步转型成美术馆。经营美术馆也和企业一样,都要考虑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如何找准美术馆的定位和模式很重要,这也是“大浪淘沙”的过程。一开始,53美术馆就定位是公立美术馆的一种补充,当时,对于不少艺术家来说,能够进入公立美术馆办展,是很难的事,哪怕有资格,也要排长队,更何况很多年轻的画家,他们想做学术性的展览,空间很少。所以,53美术馆更多是发掘和服务青年艺术家。

  收藏周刊:那么,我们如何区分画廊和民营美术馆?

  李琼波:画廊是关注学术的同时注重市场,作品是否好卖很重要。而美术馆的公益性质不用考虑市场,可以做得更加纯粹。

  3. 数字美术馆将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天地

  收藏周刊:现在53美术馆辗转乔迁多次仍然没解决长期合适的场地,接下来您有什么计划?

  李琼波:做美术馆算是我的职业也是梦想。虽然也有很多曲折,但也无怨无悔,过程也是自己的一种学习和成长。除了实体美术馆,随着数字化科技的发展,数字美术馆将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天地。未来我们如何在虚拟的世界里做好美术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近年也一直在探索中。

  收藏周刊:对民营美术馆的从业者,您有什么建议?

  李琼波:未来的民营美术馆将会越来越往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多元化发展。在民营美术馆资本化时代,对于小型美术馆只有追求个性化、特色化,越在细分的领域、细分的门类做深做透,越具有生存发展空间。

  4. 有时候,有钱不一定能“买”来专业

  收藏周刊:你们过去的十年,除了后面的场地问题之外,其间经历的难处还有哪些?

  李琼波:要做好美术馆,虽然说场地和资金是首要,但并不等于有了这两样因素就可以。这两个因素是决定是否能做的关键,而是否做好,则在于定位。这个定位跟美术馆的创始人或者管理者的学术定位、专业素质、经营理念、使命、价值观都密切相关。美术馆始终是一个专业的机构,有时候,有钱不一定能“买”来专业。

  收藏周刊:53美术馆一直是定位在当代艺术这个领域?

  李琼波:建馆时就定位是关注70后偏当代艺术(实验性、探索性)的群体和当代艺术生态研究,而国际交流上的探索,我们则主要是做艺术家驻留的方式。

  收藏周刊:一直有人说,在广州做当代艺术比传统书画要艰难。

  李琼波:也不能这么说,无论是在广州还是在哪里,或者是做当代艺术还是别的门类,总有它的难处,岭南的人文特色在一定时间内会决定和影响到人们对艺术的审美和喜好度。而我并不认为需要拿城市与城市来比较,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特质,这才是人文多样性的魅力和竞争力。

  收藏周刊:做民营美术馆,让您最大的成就感在哪里?

  李琼波:美术馆通过学术分析、梳理,能够发掘并为艺术家策划举办展览、学术研究出版宣传,看到更多艺术家的成长和学术上的成功,有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美术馆看展览和欣赏艺术家作品,有幸和这个城市与艺术家一起成长。

  【名家评论】

  “53美术馆所做的跟别的民营美术馆或者艺术空间不一样的地方是,它办展览所挑选的艺术家有属于自己的逻辑链条,它不是为了追某种潮流或者风向,而是联合《画廊》杂志这样的出版物来彰显自己的学术主张,这在全国范围内都很少见。53美术馆能够做到有展览、出版、理论梳理,这是对官方在美术史研究上有力的补充。”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左正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