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驻河源市和平县礼士镇工作队队员邱建才:探索“平安+”治理 小乡村变示范村

来源:新快报     2023年04月28日        版次:T15    作者:

     ■入户走访及时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是邱建才(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邱建才

  “3300亩的征地工作,在梅坝村推进非常顺利,没有出现任何纠纷。”邱建才站在田垄上,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农田欣慰道,从和平县引进的农光互补项目落地后,村集体收入将有30万元左右的增长。邱建才告诉新快报记者,“平安+”乡村治理新模式在梅坝村试点后成效显著,目前正在被周边镇村借鉴、复制。

  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用“小钱”办“大事”

  49岁的邱建才是一位乡村振兴“老队员”,也是河源本地人,从2018年参与河源市第一轮乡村振兴至今,连续五年转战和平县青州、礼士两镇。邱建才2021年入驻后即随队长刘明一连续走村入户调研,“把脉”镇域长短优劣,为礼士“量身定制”出“平安+”治理模式。

  “当时乡村振兴资金未到位,产业发展条件不足。”邱建才说,工作队调整工作思路,用“小钱”办了件“大事情”。

  “办大事”的“试验田”选定在梅坝村,颇具深意。梅坝地处偏远,山多地少且碎片化严重,全村户籍人口2000余人,但大多数人外出务工,留守村落的不到400人,村民收入来源无非务农或务工,村集体收入也徘徊在10万元左右,“如果‘平安+’在梅坝先行先试成功,就意味着在礼士镇所有村都有条件成功复制。”

  据邱建才介绍,“平安+”治理模式,是以“平安乡村”建设暨“美丽家园”活动为抓手,建立长效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再通过推进村小规模集体产业落地,增强村集体经济,从而成功构建从治理到发展的一套良性循环体系。邱建才记得初识梅坝的情景,“村民在房前屋后乱搭乱建,各种杂物堆积在本来就很窄的村道边,别说机动车,对出两辆三轮车,都会堵塞。”

  工作队在乡村治理积分制的基础上,创新采用评分工作办法,针对单个家庭的评比改为以片区为单位,将个人、家庭荣誉融入集体荣誉。注重引导和惩戒相结合,评分既有加分项,也有扣分项,大大激发起村民“赶超比拼”的劲头,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好风气蔚然兴起。

  破“难题” 兴产业

  为了解答好“产业题”,驻镇工作队积极争取河源市委政法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工商联三家帮扶单位筹集资金20万元,在梅坝村建设“平安油坊”项目,利用当地2500亩油茶树资源,就地取材进行茶油加工,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约6万元。

  另一项增收更大的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我们从和平县引进农光互补项目,顺利完成约3300亩的征地任务,仅此一项,预计可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左右。”邱建才说,如此规模的征地工作,村民积极热情参与,因为他们知道,工作队引入的项目都是为了群众利益。

  梅坝村的水果种植产业基地也以出乎意料地高效完成近50亩征地,该基地引入的是落户灯塔盆地的大型农业公司,从种苗、种植到销售,全程均有专业人士扶助,“不愁种,不愁卖,农户可以安安心心增收。”

  “平安+”乡村治理模式在梅坝村实施两年间,让梅坝这么一个小乡村取得了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点的荣誉称号,并被借鉴。目前,连平县绣缎镇已在其全域推广复制“梅坝模式”,欲以“平安+”治理方式在连平树立示范镇。邱建才笑着说,梅坝的成功范例也将是礼士镇乡村振兴的模板,年内有望在两条行政村推行。

  邱建才

  驻河源市和平县礼士镇工作队队员

  派出单位:中共河源市委政法委员会

  “量身定制‘平安+’治理模式,建立长效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邱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