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重建,汶川奇迹展现“广东效率”

在这里,建筑行业的常规一次次被打破

来源:羊城晚报     2018年05月11日        版次:A04    作者:

    汶川一中教学楼一角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李妹妍 温建敏 李国辉

  今年3月,陈茂辉回了一趟汶川,不到两个月的时间,5月8日,他又坐上了飞往四川的航班,“我经常回去,去汶川一中、水磨镇、映秀震中纪念馆等地方走走,看看我们援建的成果。”

  这里曾是无数广东援川干部日夜奋斗的地方。作为广东对口援建汶川工作组组长,他在震后两年里跑遍汶川的每一个村落,也在无数个不眠的夜里为这片土地规划着重建蓝图。为了灾区人民尽早回归家园,援建工作组在科学规划之外,以高标准严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确保工程建设“又好又快”。

  汶川这十年的发展让他由衷感到欣慰。“现在看来,汶川这十年不但巩固了我们援建的成果,也实现了大的发展和跨越,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机勃勃。”

  广东速度:

  180多天完成常规500天的工程

  2008年8月7日,陈茂辉和广东省第一批援川干部辗转进入汶川县时,对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做好了“打一场硬仗”的准备,“当时提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还要保质保量,时间紧任务重。”

  对重建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广东耀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耀南还提前做了功课。在参与重建项目投标之前,他曾赴汶川详细了解,并在投标文件上列出了将要面对的五个难题:灾后环境恶劣;用水用电困难;材料运输困难;任务紧、工期短;质量要求高。

  但建设过程中冒出的各种问题还是大大出乎援建者们的意料。

  “最纠结的首先是交通堵塞。”陈茂辉说,从汶川到成都140公里的公路,震前走只需两个多小时,震后却往往长达十几个小时,“道路都震坏了,加上沿途时常有飞石,建设材料从外地拉过来,经常堵在路上过夜,大大影响建设进度。”

  当年9月前保证16所学校交付使用,是援建者们立下的“军令状”。但在汶川一中的施工现场,几十台挖掘机日夜开机挖出来的仍是松散的泥沙及鹅卵石,李耀南熬红了眼咬紧了牙根:确保基础的工程质量,采取大开挖的形式!挖掘机再次轰隆隆响彻几个日夜后,大部分地基已经深到5.9米左右时,施工人员终于挖到了坚实的受力层——此时,工程进度已经比预期耽误了20多天。

  而另一边,由于拆迁高压线耽误了大量的时间,2月份就已奠基的绵虒小学直至4月份才全面开工——距离9月1日开学仅剩四个多月,如期完工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任务。珠海援建小组工程部部长张彤急了,在电话里大吼“不惜一切代价加快进度!”

  “那时候工地都是全面开花、同时开工,所有人加班加点。”陈茂辉至今仍对此印象深刻,为了抢施工时间,原来一个学校由两个组负责建设,后来增加到六个组,“一定要用人海战术。”

  绵虒小学的施工现场,施工单位直接从成都抽调了200多人增援;而在汶川一中的施工现场,李耀南带着13个班组长没日没夜地干,“日常同时施工的工人有1500人左右,最高峰曾达到1800人。”

  超乎寻常的人力投入创造了“广东速度”: 开工四个多月后,绵虒小学赶在8月底前验收交付;而总建筑面积6.89万平方米的汶川一中,按常规建设速度至少需要500天,但广东援建者建成仅用了180多天,提前12天完工,创造了灾后恢复重建史上的奇迹。

  广东质量:

  汶川一中项目获“鲁班奖”

  为确保三年重建任务提前完成,建造一个安全的新汶川,广东援建组会同汶川县对援建项目实行全过程目标倒逼管理:工期越紧,越要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

  江门市对口援建雁门乡工作组长甄励富印象最深的是汶川一中体育馆的建设:这里的每一根柱子都使用了28条36毫米的粗口径螺纹钢,钢筋含量之高,按建筑惯例可以建20多层高的楼房,但在这里,仅仅用于20多米高的建筑。

  在这里,建筑行业的常规一次次被打破:江门市抽调了16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一个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全程监理汶川一中的建设——而惯例上监督工程的质量,由建筑业主担任监理即可。

  关于质量,负责监理汶川一中工程的伍德平有过这样的描述:“一般工地的砌砖都是拉一根线,为了保证垂直度和平整度,这里施工时始终是拉着两条线,成本也较在广东高出30%以上。”

  岷江边上,广东最大的援建项目——汶川一中背靠撕裂的山体,数月内拔地而起。几近苛刻的施工质量也为广东援建者赢得了众多的赞扬:2010年,汶川一中获得中国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

  据了解,所有援建项目均以抗震8度或9度设防,采用了橡胶隔震垫、滑板支座、消能阻尼器等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隔震技术,如汶川二小教学楼下方就加装了橡胶隔震垫,大大提高了抗震能力和建筑安全度。

  2010年8月,曾经的震中汶川发生强降雨,全县发生16处泥石流,岷江河水进入正在重建中的映秀镇。事实证明,广东科学重建的成果经受住了暴雨、山洪、泥石流的重重考验——71栋749户房屋被洪水冲刷浸泡四天四夜后,专家鉴定,房屋依然安全!

  去年5月12日,作为汶川一中的名誉校长,李耀南应邀“回了一趟家”。他欣喜地发现,经历了九个春秋寒暑的洗礼,整个校区都没有出现渗漏的现象,“由此印证了主体结构质量已经达到自防渗漏,使用寿命达到了国家房屋使用期的规范要求。”

  广东效率:

  汶川大地上的重建奇迹

  “援建汶川应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地震十年后,陈茂辉这样评价广东对口援建汶川的工作。

  像汶川一中一样创造了180多天施工纪录的“奇迹”不胜枚举:仅160天,水磨中学教学大楼就拔地而起;2009年9月,惠州援建三江乡的46个项目全部竣工,成为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第一个恢复重建项目整体竣工的乡镇,创下了三年任务13个月完成的纪录;2009年9月底,东莞援建映秀各项工程建设全部完成……

  在陈茂辉案头的工作备忘录中,还清晰地记录着援建汶川702个项目“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点滴进度:

  2009年8月27日,广东省援建汶川县16所学校全部交付使用,从动工到建成用时不到一年;

  2009年12月3日,广东省援建汶川县农村居民住房、城镇居民住房、医疗卫生设施、城乡供水设施、城乡道路设施、社会福利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农副产品流通设施、防灾避灾设施等总投资达30亿元的“十大民生工程”交付使用;

  2010年10月10日,援建项目全面完成。

  “广东理念”、“广东速度”、“广东质量”……如今的汶川,这样的赞誉不绝于耳。随处可见的现代化住宅、学校、医院和各项公共设施诠释的,不仅仅是非常时期的“广东效率”,更是广东援建者对灾后重建这个课题的答卷。

  “广东选择优先安排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院、社会福利等民生工程。我们下了很大决心,根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建设。”以学校援建为例,过去的汶川大大小小分散着一百多所学校,师资不足,教学质量比较差,广东援建工作者经过调研整合资源,基本确定了每个乡镇有一所规模相对大的学校,也提升教学质量。

  十年后再回汶川,走进在威州、水磨、映秀等地援建的项目,陈茂辉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高速路通了,交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县城里高楼大厦起来了,街道干净漂亮,老百姓住进了好房子,还搞起了农家乐,“汶川生机勃勃,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