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海宁 重庆富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液化天然气(LNG)船舶加注码头,是长江上游绿色船舶推广的重要配套设施、全国水运行业应用液化天然气示范项目,投资上亿元,于2012年立项,2015年竣工,但至今未能完成审批,项目被闲置“晒太阳”,无法投入运营。据悉,该项目需要跑20多个部门,100多个审批事项,自立项建设以来历经6年一直没能办完相关证件。(11月29日新华社) 坦率地说,上述项目折腾了6年仍无法投入运营,让人难以置信。从大的政策环境来说,我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等改革已经推行了好几年,很多地方在推行“最多跑一次”,过去常见的“马拉松式”审批今天很少看到,但没有想到,如今仍然存在这种折腾人的行政审批。 就上述项目而言,由于污染低,符合绿色航运理念,被当地作为招商项目引进。但从审批情况看,这一项目似乎是一个需要严加控制严加防范的项目,所以,当地有关部门才设置了上百个审批事项,并用6年时间来审批至今仍然审批不完。这究竟是审批谨慎过度,还是体制机制有问题? 从记者调查来看,主要是体制机制问题,比如,要办的事项多,其中一个环节“卡壳”整个项目都会受阻,这说明审批机制太死板。再比如,有的事项重复评审,这既有体制问题也有机制问题,即没有整合审批事项。又如,部门分割造成项目审批部门多、流程长,这完全是体制问题造成的。 而体制机制造成的“马拉松式”审批结果,一方面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利益:投资上亿元的项目2015年初就已竣工,但今天仍被闲置“晒太阳”,这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另一方面,损害了当地营商环境,影响到企业投资创业信心,最终会影到当地经济增长、税收、就业等公共利益。 显然,这种“马拉松式”审批,不仅与近年来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等改革背道而驰,还与目前全国各地积极优化营商环境格格不入。因此,有必要把上述案例树为反面典型,吸取体制机制中的教训,以推动类似审批尽快、彻底走进“坟墓”,让民企有一个公平、高效的发展环境。 要治理这种审批“病”,恐怕需要动大手术。首先,要对每一种项目的审批事项进行总量限制。能取消的审批事项以及重复审批应当取消,通过加强日常监督来防止某些问题。某些不能取消的审批事项应该合并审批。某些审批事项应同时进行,不应因某个环节“卡壳”而整体受阻。 其次,对每个审批事项以及全部审批完成的时间要有明确限制。一个项目审批6年仍然审批不完,原因之一是没有时间观念,没有时间“红线”。假如每个审批事项都有时间限制,整个项目审批也有时间限制,并把时间限制纳入考核问题,显然不太可能会出现“马拉松式”的审批。 更重要的是,改革行政审批的体制机制。比如对于部门分割造成项目审批部门多、流程长这个问题,既要削减、整合某些部门的审批权,又要把必要的审批事项实行集中审批,尽量让企业少跑路,在审批上少花时间。如何改革审批体制机制,最好听听涉事企业意见,以问题为导向。 “马拉松式”审批说到底是体制机制没有真正理顺,相关部门不愿意放权,这既是一种“懒政”表现——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也是一种怕担责任的表现——担心自己承担审批不严的责任。所以,既要治标也要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