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祖庙街道乐怡海创·文华荟 |
清晨6时,一抹阳光洒在佛山市禅城区文华路上,车水马龙未至,家住佛山普君华府的黄女士一路晨跑,然后在乐怡海创·文华荟里的便利店享用早餐——两年前,她根本无法想象,这座位于朝东村工业园里的文华制衣城能实现华丽转身,一举变成佛山城市中心的创新金融示范区。 2012年以来,随着佛山市“强中心”战略的提出,位于佛山中心区的禅城同样也在思考:长久以来,依靠专业镇经济发展的禅城,未来发展的空间在农村,难题也在农村,如何通过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今年1月,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央1号文件出台,禅城通过“1+8+N”政策体系,对乡村振兴的“禅城样本”进行不断探索。 A 百村升级瞄准农村发力 祖庙街道朝东工业园的发展历程是禅城农村发展的缩影。朝东工业园与佛山的发源地普君塔坡只有“咫尺之遥”。上世纪80~90年代,“祖庙童服”崛起,童服生产基地迅速扩张,朝安、镇安、天边、格沙……一批村落“村村点火、家家冒烟”。朝东工业园的文华制衣城已经是当时相对先进的“上楼产业”。 与祖庙童服发展的脉络类似,石湾陶瓷、澜石不锈钢、张槎针织也在市场的推动下成为禅城区经济的“一方诸侯”,遍布禅城的村级工业园曾给农村集体带来了丰厚收入。据佛山市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禅城区共有村级工业园137个,村组两级集体资产高达260多亿元,村民年人均分红位列佛山第一。 然而,专业镇经济虽然给禅城带来了“第一桶金”,粗放生产方式的“后遗症”却也十分明显。小作坊式的厂房,给社会带来的安全、环保、治安压力日益加大,部分企业因产品质量低端、环保压力增大而破产。同时,随着禅城区“城市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村集体“各自为政”,统一规划难以落地,城市面貌“城不像城、村不像村”,产业和城市的转型迫在眉睫。 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禅城利用佛山“城市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两年延伸”、“城市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等契机,启动“百村升级”计划,重点瞄准村级工业园转型升级、城中村改造、古村落的活化以及“五好”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发力。根据《佛山市禅城区城市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禅城区要实现“规划建设科学化、人居环境绿色化、城市形象特色化、基础设施一体化、镇村发展现代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公共服务优质化”的目标。 B 组织保障护航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禅城在农村工作上有了更系统的指导。为此,禅城区出台“1+8+N”的政策体系,在规划上将城市与农村同步部署,政策上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更加明确以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为抓手,用科学手段促进农村“三资”的规范管理,通过农村发展促进城乡融合。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对于先发的禅城而言,租赁经济早已替代农业种植成为村集体的主要经济形态——这也意味着,要实现禅城集体经济的产业振兴,首要任务就是对村级工业园进行转型升级。为此,禅城区通过“一村一策”实行分类指导,采用完善手续、腾笼换鸟、“三旧”改造等方式,打造一批村级工业园示范性项目。在奖补政策的支持下,镇安工业区、文华制衣城、大富北工业区等一批旧物业纷纷实现“华丽转身”,变身为双创基地、金融创新示范区和智能装备产业区。按规划,到2020年,禅城要完成27个村级工业园示范性综合提升改造任务,完成约3000亩改造面积,示范引领全区村级工业园区改造提升。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对于“先发”的禅城农村,实现生态振兴,关键在于重新激发乡村的活力。为此,禅城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农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奖补经费可达总经费的49%,区镇(街)两级对农村铺设污水管道奖补最高可达总费用的70%。禅城还设置提留“公益金”制度,从每年的集体收入中提留部分“公益金”用于今后发展,保障生态振兴的可持续性。 此外,禅城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充分挖掘本地历史、名人、典故、谚语、民俗等资源,提炼出符合本地人文特色、产业特色的镇(街道)、村(居)两级核心价值观品牌,“书香罗南”、“和美龙津”、“仁善紫南”、“厚德吉利”成为当地乡村的“品牌”;禅城还开展农村好人推荐命名等活动,大力营造德者有得良好氛围。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和保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禅城区坚持党建统领,梳理重要事权清单,保证党在农村基层的五项核心权力。同时,基层党组织加大对党员后备干部的培养,创造机会让党员干部有更大的施展空间。张槎街道古灶村的振兴正是基层“强堡垒”的典型案例。位于季华路沿线“黄金地块”的古灶村之前负债严重,村务管理混乱。经街道党委推荐,大学生村官陆秀兴被选举为古灶村的“领头人”。当选后,陆秀兴在三资管理、停车规范管理、治安保洁上平台等事务上严格以制度规范推进,在集体物业上从推进地块活化入手,提升物业价值。今年7月,张槎高速路口边的古灶旧幼儿园地块与开发商顺利签约,将被打造成华南创谷协创中心,租金收入是以往的5倍。 C 数字乡村助推基层善治 基层治理,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要在农村真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帮手”。为此,禅城通过“数字乡村”的建设,推进农村的“一张图”管理,这也是乡村振兴“禅城样本”的独到之秘。 《禅城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行动方案》是禅城区“1+8+N”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根据方案,禅城区率先探索建成农村集体经济数字云图(以下简称“数字云图”)和村务共治“一门通”(以下简称“一门通”),用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手段重新定义了基层治理,构建“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用数据兴业”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模式。 实际上,“数字乡村”一点也不“玄”。在“数字云图”应用中,禅城区将12844个一级资产及38393个二级资产的基础数据录入,整合农村集体经济、出租屋和流动人员管理、村级工业园整治、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消防等方面的数据及信息资源,并在2.5维地图上定位,实现“一张图”管理。数字云图还全面实施农村新签合同电子化管理,为区、镇(街道)、村招商引资提供数据支撑,使村民对自己的“家底”了如指掌。 此外,禅城区依托区块链原理,在农村实施“天眼工程”、“区块链+社区矫正”建设工程、“智慧井盖”工程、“区块链+食品溯源(生猪)”工程等。如今,村民足不出户就能通过“零跑腿”APP办理民政、人社、残联、卫计等农村服务事项。通过“一门通”APP,村民不但可以随时查阅农村“三资”管理情况,更能在村务管理上发现问题就“随手拍”,系统将实现问题反馈与网格的无缝对接,把问题上报、业务受理、部门办理及情况反馈实行闭环式管理,实现村委与村民的无缝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