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故乡的大桥

来源:羊城晚报     2018年12月27日        版次:A18    作者:

    

  □万振环

  我的故乡在广东五华。旧时叫“长乐”。据史料记载:两千年前汉代皇帝曾派使者持诏书来到岭南,南越王赵佗特在长乐筑台拜受分封,可见长乐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因福建省已有长乐县,故改今名。

  五华山多,琴、潭两江流贯境内,造成交通不便,制约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历来比较贫困;加上常遇洪水冲破河堤,淹没村庄田地,一河两岸顿如一片汪洋。洪魔退走,留下倒塌的房屋,失收的禾苗,农民欲哭无泪,自叹命苦。

  五华大桥多。迄今为止已有七座大桥。五十多年前,即1960年,我离开故乡到羊城上大学时,只有潭江上的一座大桥,名曰“红毛桥”(现改名“河口大桥”)。何谓“红毛桥”?旧时家乡建造房屋或桥梁,只用石灰沙石粘砌——而水泥,即俗称的“红毛泥”,是很经贵的。因此,这座红毛桥在乡亲们的心目中是个时髦之物,长约七八百米,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七七”抗战爆发,日本鬼子曾派飞机前来炸桥,它在五华上空盘旋了两圈,扔下两枚炸弹,所幸未击中目标,炸弹却落在大桥附近的县医院里,炸死平民五人,炸伤十多人。

  50年代中期开始,在县城琴江上开始建造第二座大桥――“水寨大桥”。当时河面上只有十几只浮桥相连,走在木板上,咿咿呀呀,摇摇晃晃,遇到洪水一来,浮桥撤掉,民众无法过河,只能望江兴叹。于是政府决定兴建一座大桥,从桥面到桥墩全部用大麻石砌成,桥下有五六个弯月拱形,水底下面有数个巨型石墩作支撑,这是闻名遐迩的五华石工的杰作,历时五载终于完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还专门为“水寨大桥”题写了桥名,镌刻在大桥上。可惜在“文革”中被“红卫兵”铲掉了,至今无法恢复。

  水寨大桥是一座宏伟的建筑,长约一千五百米,它横跨在琴江两岸,大大方便了交通。有一年暑假回来,恰值上游一连数天降下特大暴雨,我站在桥上,但见江水滔滔,咆哮奔腾,然而成千上万块石头凝砌成的大石桥却屹立在洪峰中,巍然不动!我立时被这雄壮的景象吸引住了,用《石头赋》为题作一散文,主题是象征民族大团结,投寄给羊城晚报《花地》副刊,没多久便收到一封用毛笔写的复信,落款是“羊城晚报花地编辑部”,嘱我把稿子修改好再寄去。我至今还记得其中两句:“文笔要更凝练些,感情要更充沛些。”可惜当时自己水平所限,未能使稿子变成铅印文字。——二十年后羊城晚报复刊,我被调来编《花地》,与一位主管文艺副刊的资深副总编辑成了上下级同事,他是当年《花地》的主编,从他签发稿件所写的毛笔字使我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哦,我不禁恍然大悟:当年那封复信无疑便是出自于他的手笔!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故乡五华的面貌有了崭新的变化,除了高楼大厦的林立,特别是大桥建设犹如雨后春笋般横跨在江面上。我扳着指头数了一下,这二十几年来,在琴、潭江面上先后建成的大桥有:华兴大桥、五华大桥、古大存纪念大桥、琴江大桥、长乐大桥等五座。其中要数长乐大桥的规模最大,长度最长。长乐大桥横跨梅江两岸,经过三年的建筑,已于前年春节前通车了。它一共有五千多米长,对开四车道,它的落成对于发展粤东地区的交通和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的老家旧居就在长乐大桥附近,每当我回了故乡度假,我总是很喜欢来到大桥上漫步,观赏一河两岸的旖旎风光。我面南倚桥伫立,琴、潭两江流至河口交汇成梅江,眼前河面变得更宽阔了。昔时要到河对岸,只能靠两只渡船摆渡,一遇河水暴涨,渡船停摆。我在羊城晚报复刊之初曾在《花地》发过一篇叫《渡口》的散文,便是写河口圩摆渡生涯的。到了90年代,河口渡船没有了,人们要到河对岸只能绕道走,带来诸多的不便;如今有了这座长乐大桥,两岸民众及过往车辆就方便多了。

  别的不说,只说我们一家吧:我们每年清明时节都要回乡扫墓,除了祭拜自己的父母,第二天还得赶往兴宁为岳父母扫墓,长乐大桥未建前去兴宁要绕个大弯,现在打从长乐大桥通过,起码缩短了二十公里路程。真可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故乡几座大桥的兴建,让人觉得时代果真不同了。桥梁是连结现在与未来的纽带。社会正在突飞猛进,我深信,亲爱的故乡会变得更加富足、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