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拒绝流行】

硬装建设性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07月07日        版次:A07    作者:

    

  曹林  北京时事评论员

  前段时间给一个大学生评论大赛当评委,感受到了很多评论的一个通病,除了硬凑排比句,就是在结尾硬装建设性。本来评论写得挺好,用事实和逻辑去推理和论证,写到最后快结尾的时候,那种腔调就来了,或者情感没有到那种程度就“尴尬地高潮”了,或者是为了体现评论的建设性和作者对问题的驾驭,而硬给个“解决方案”。硬装建设性,往往都是评论的败笔,形成“尬尾”。

  评论硬装建设性,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凭空展望一番,我相信,我认为,我对什么充满期待,让我们拭目以待。——你凭什么相信呢?你凭什么传递这种乐观呢?没话找话。二、什么是什么的契机,诸如,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唤醒了整个社会的省思,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愿某某事件警钟长鸣,成为推动某某改革的一个新契机。——悲剧就是悲剧,不要总想把悲剧说成“不幸中的万幸”,不幸就是不幸,不要给它戴一个光明的花环。三、加大制度建设,立个什么法,强化监管,制度安排,这些都属于无效宣示。

  为什么很多评论会硬装建设性?可能跟从小受到的作文八股训练有关,对正能量有一个误解,好像光“提出问题”不行,还要“分析问题”,最好还能“解决问题”,给解决问题指一个路径。一个蹲守在电脑键盘前写作的,能解决多少问题,能给出什么方案?评论也就1500字左右,起承转合,分析论证,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就行了,提供一个新颖的角度,足矣,怎么能做到千字短文起到智库对策的效果?评论员长于逻辑解析,批评就是评论基因,就是这种文体对这个社会贡献的正能量,不要苛求“你说这个不行,那你给个行的”之类的建设性。硬要给个建设性,反而让人笑话,我就听有官员说过,很多评论完全是书生之见,对现实毫无认知,不懂实践逻辑,所提方案毫无可行性,他说,千万别把干事的人当傻子。

  一个评论员,对一个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评论员又不是专家,怎么能提出什么触及根本又有可操作性的方案?硬要提的话,只能是空话套话和正确的废话了:加大监管,强化立法,公民教育,观念转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