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桃源广府聚龙村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08月25日        版次:A08    作者:廖君

    

  □廖君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难以置信,作为世界一线城市的广州界内,竟然还会有桃花源式古村落。憧憬两年之后,我终于来到广州城这一处适合心灵栖居的地方。

  从沙涌地铁站出来,拐过一段小路。在河涌北侧,便见一大片安静的古民居建筑。碧河微漾,绿榕掩映,石桥流水,河涌人家。盛夏中如此淡雅低调,内敛精致。

  村落大隐于市。“北有陈家祠,南有聚龙村。”聚龙村又名“邝家村”, 当年偏安番禺县乡间一隅,现在居冲口街陇西与招村之间,毗邻广州西关,与沙面岛隔江相望。公元1879年,广东台山邝敬贺、邝敬赓、邝敬赍兄弟三人顺珠江而来,在冲口河涌滩涂发现风水宝地,便斥资购地,一百亩耕地,一百亩建房,动工兴建邝氏村落。因建房挖地基冒出红硃石水,风水俗称“龙出血”而取名“聚龙”。清末进士姚沛熏题写“聚龙村”,悬匾于村口门楼。民国初年,聚龙村划入番禺县钟秀乡,“聚龙村”名沿用至今。

  聚龙古村周遭古朴宁静,在珠江古老河涌的环抱里,荫泽于厚重的岭南文化之中。它与不远处花地湾广场截然不同,与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招村则是守望相助。聚龙桥、跃龙桥、毓灵桥,沿冲口涌守护着广州水乡人家。河涌深处,曲径通幽。毓灵桥建于明清时期,因地域曾为钟秀乡,取“钟灵毓秀”之意。锦州书院曾设立在此,举人进士衣锦还乡乘船必经过此处,乡人龙船竞渡也以此为终。沿河涌两岸还有清末民初的大冲口油库、中国最早机械厂“协同和机械厂”,以及芳村酒吧街、明辉园,隔江是古老的荔枝湾。

  准确地说,聚龙古村主要展示的是古民居建筑群,属广州市保存较完整的清末民居建筑群,是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广东省古村落。光绪十五年(1889年)聚龙村建成时,村落就按“井”字形规划,东西向横三,南北向竖八,共十一条内街巷,以麻石铺地。原建有房屋20栋,现存19栋,每排房屋建筑风格相同,每座楼房都用水磨青砖构建,麻石墙脚,门框、窗框用花岗岩。巷道深深,每条青云巷统一的烟囱,青色竹节状耸立于屋顶。统一坚固的构造,体现了岭南宗亲文化的团结性与排他性。硬山顶、青云巷、青砖石脚、趟栊门、屏风门、满洲窗、灰塑装饰、镂空雕花、西洋玻璃、木屏风、木楼梯、西式阳台、天井……在聚龙村古民居,岭南建筑文化元素随处可见,与我总有瑰丽的邂逅。

  这里毗邻广州西关,民居酷似西关大屋,也是广州商业文化起源地之一。在这里,邝氏族人开创了广州地区近代房地产业的雏形,也称“原始房地产开发模式”。广州历史上第一份报纸,诞生于广州报刊创业先驱、编著英汉字典清朝教育部官员邝其照之手,他便曾居于此,在这里居住过的,还有清朝末民国初年显赫的“黄金巨子” 邝衡石,有在广州太平南路坐拥10多栋商铺的邝明觉,有创办了矿美南兄弟鞋厂产品远销东南亚、拥有天元茶楼(现广州清平饭店前身)的邝伍臣等商贾官宦。

  邝明觉旧居,就是典型的清代广府民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溽热的广州之夏,我推门而入,古朴清新之意迎面而来。青砖黛瓦,漆黑扇门,绿树掩映,朴素的庭院展现着岭南独有的精致。低调的二层楼阁,潜藏着清代商业巨贾的气息。聚龙村1号楼与14号楼已连为一体,中间洞空。深入庭院,古朴、清凉之意飘然而至。

  珠水潺潺,云山茫茫。富甲一方的古老村落几经沧桑,风云变幻。130多年后,粤商文化在这里邂逅了一回令人惊艳的碰撞,来自粤西茂名籍的田俊明先生,以对古建筑文化极致的钟情,斥巨资收购几乎全部邝氏祖居物业,之后仍每年花费不菲地进行修葺、保护这些文物建筑。

  走过邝氏家塾,走过“中式婚庆馆”,走过还有零星邝氏人生活的家门口,深宅高檐,黛瓦青砖,这里的广府风韵让我回味无穷。回望村口“聚龙”牌楼,还有青砖墙边的电线绝缘子“瓦壶”,多么诗意的栖居。

  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