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场景重现当年小船中的茅盾夫妇横渡九龙红磡的场景 |
纪念馆改造一新,院中摆放名人塑像 |
|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园 图/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 总策划: 总统筹: 执行统筹: 刘海陵 林海利 胡 泉 郭启钊 林兆均 周 敏 胡 军 陆德洁 2017年,香港导演许鞍华执导的电影《明月几时有》上映,影片讲述了抗战时期游击队掩护滞留在香港的中国文化人士撤离的故事。文化人士离港后,大部分人到了位于内地的白石龙村。白石龙村甚至因此被誉为“小延安”。如今,这段历史被完整记录在深圳龙华区民治街道白石龙社区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里。就在8月1日——中国共产党98岁生日这天,纪念馆历经一年多的升级改造后,重新向公众开放。 红色记忆 大营救保护了中国“文脉” 1941年12月25日,香港被日军攻占。留困在香港的大批中国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等,遭到日本侵略军的搜捕,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东抗日游击队和龙华人民紧密团结,排除万难,护送茅盾、邹韬奋、戈宝权、于伶在内的800多名文化民主人士及其家属冲破日军封锁线,从香港成功撤离。游击队在羊台山上搭建草寮,照料这些人士的生活,并在条件允许后陆续将他们送往大后方。 这次大营救没有牺牲一个人,没有被捕一个人,是为“胜利大营救”。大营救保护了中国的“文脉”和精英。这批文化精英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今生活在白石龙村的,还有当年历史亲历者的后人。刘世勇是已逝民治乡副乡长刘鸣周之子,而刘鸣周,便是当年大营救行动的参与者。刘世勇回忆,父亲当年虽然对外公开的身份是民治乡副乡长,但许多村民都知道,他真实身份是共产党,村民特别支持和维护他的行动。 从伯父伯母的讲述中,刘世勇得知了“狗肉宴”的故事。1942年1月13日,邹韬奋、茅盾等第一批文化名人到达白石龙,尹林平、曾生、杨康华等领导在天主教堂边的小白楼里设宴接待他们。为了款待这批从香港辗转归来的文化界名人,刘鸣周特意从老围买回一条狗,让妹妹刘鸣岐及妻子蔡凤友配药烹制了一席客家狗肉饭,让这帮饥肠辘辘的文化名人饱餐了一顿。“当时物资很匮乏,我们一家人都很少能吃到肉。”刘世勇表示。 多年来,刘世勇一直对早已损坏的小白楼念念不忘,“当时有大批人过来,我父亲还对外宣称他们是来教堂做礼拜的。”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馆长朱赤介绍,被转移到白石龙的文化名人,待的时间最短的为5天,最长的则长达4个月。随着大批文化名人被护送到来,他们临时在这里居住、生活。军民携手,最后成功将所有文化名人安全转移至大后方,圆满完成任务,白石龙也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再生之地”。 红色文旅 全新升级展示新风采 首月参观游客已达去年总数 为了纪念“胜利大营救”这一壮举,2005年9月2日,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在深圳白石龙落成开馆。多年来,纪念馆接待了众多游客。 “升级版”纪念馆参观人数大增 2017年,纪念馆开始了为期一年多的闭馆改造。馆长朱赤介绍,经过了十多年的开放使用,馆内设施已经比较陈旧,展出方式也比较落后,甚至一些资料里有错漏。因此,区里斥资进行升级改造。经过改造,纪念馆得到了全方位的升级,馆舍面积也从建馆初的350平方米扩充到826平方米。纪念馆共设三个展厅,分别为一号、二号展厅和白石龙会议旧址。目前纪念馆的一号、二号展厅主要以图文资料、文物展陈和互动多媒体为主,以龙华人文精神、建立抗日武装队伍、文化精英香江蒙难、深入敌后秘密营救、安全护送回到后方和文化精英展才华6个篇章全面展现1942年历时近200天的文化名人大营救事件。 而今,大量声光电前沿技术运用到馆中,为观众带来强烈的“历史沉浸感”。展馆还加入了立体多媒体电子沙盘、弧形影院、动态图文影像触控系统等科技元素,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展陈“严肃、冷漠、沉闷”的印象。在多媒体电子沙盘上,观众可以点击图片观看大图,还可以扫描二维码,把图文下载到手机里收藏。借改造契机,一批全新的历史研究成果、素材被补充到展览中。据了解,此次纪念馆升级改造,共采集历史事件与相关营救者和被营救者的图片超过450幅,视频方面采用了2008年、2009年CCTV-10大型历史纪录片的部分内容作为补充。 “改造重新开放后的这一个月,参观人数达到了过去一年的总量。”朱赤透露。 入选省首批红色革命遗址名单 城市经历大发展,高楼拔地而起,而纪念馆则很好地保存了往昔革命风流,成为深圳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也是市民铭记历史、认识深圳的“活”课本。2018年,纪念馆还入选广东省首批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名单。 在朱赤看来,纪念馆的建成运营,对当地影响巨大。曾经的白石龙村,从籍籍无名的一个小山村,变成了“红色山村”。社区还组织了重走“文化名人大营救路线”活动,路线途经水围村、梅林水库、白石龙村等,未来还计划延伸到惠州等地。此外,馆内除了专职讲解员,还培育了一批由学生担任的“小小讲解员”。这既补充了讲解力量,又是很好的历史教育。纪念馆还请了深圳博物馆的金牌讲解员,对这些“小小讲解员”进行面对面辅导。 经多部门联合努力,这一红色经典还被搬上了舞台。红色题材大型现代山歌音乐剧《风雨白石龙》分九幕,创新运用客家山歌,以独特音乐元素作为情感主线,结合前卫的美声、通俗、流行等多种音乐形式和舞蹈、话剧等舞台表现手法,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歌颂了东江纵队战士沈力、白洁、玉莲、曾强等一批抗日战士,冒着生命危险,不惜代价营救抗日将领赵国浩和文化名人夏风、梦蝶等一批爱国志士的故事,着力描述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和文化名人以及爱国志士在风雨面前同舟共济的感人故事。该剧不仅在深圳巡演,还曾到广州等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