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粤港澳 大湾区

如何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

三地专家建议:建立大湾区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系统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09月27日        版次:A26    作者:张璐瑶 、粤教研

     图/视觉中国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昨日正式动工建设

  羊城晚报记者 张璐瑶

  通讯员 粤教研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如何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湾区要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9月21日—22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七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上,来自广东、香港、澳门等地的300多位教育专家、教师代表等就此展开深入研讨。

  “要加快教育现代化,使之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要求相契合相匹配。”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说。

  广东省教育厅

  广深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中心城市 建立大湾区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系统

  如何立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广东教育现代化?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表示,全省教育系统要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大抓特抓、抓实做实。打造中国南方教育高地和国际教育示范区,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如何打造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助推实现湾区科技创新中心?景李虎提出,要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推动高等教育空间布局与世界级城市群总体布局相呼应。

  其中,广州、深圳着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中心城市,珠海、佛山、东莞等地、市要着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高等教育中心区域性城市。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群,加快推进大湾区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的落地,带动湾区涌现更多扎根中国、心系全球的世界一流大学。

  此外,推动整合粤港澳高校优质资源,在高端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服务等方面大胆创新,吸引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实施粤港澳高校联合实验室建设计划,推进整合高校优势学科与大科学装置、大科学平台的整合,加快培养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

  湾区高等教育如何实现融合发展?景李虎认为,要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摆在首位,创新粤港澳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体制机制,推动粤港澳高等教育统筹规划协调,推动湾区高校结构布局调整优化,充分发挥大湾区各类教育联盟的作用,推动湾区合作办学、人才流动、交换培养、科技攻关、深入联合、深入发展。

  “要建立湾区合作办学、专业认证、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课程资源和学术资源共用、科研成果分享转化流通系统,探索更加开放、多元的考试招生制度,支持高校实行更加灵活的交换生安排。”景李虎说。

  港澳教育专家

  三地探索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 未来实现师生在湾区内无障碍流动

  港澳教育专家

  三地探索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 未来实现师生在湾区内无障碍流动

  新形势下,港澳如何携手广东深化大湾区教育合作?香港高等教育评议会秘书长、岭南大学潘苏通沪港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周文港分析了香港教育资源的优势和人才需求,建议粤港澳三地通过课程、研究项目合作,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联合二级学院,研究生院,分校等多种途径探索合作。

  他介绍,香港拥有世界级的优质大学,发挥香港高教界的特点及国际化优势,不单有助于把大湾区打造成为国际化教育基地,也能为粤港两地的学生开拓更多协同创新的机遇。

  十多年前,广东已促进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的合作,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合作,都为大湾区提供了重要的科研和人才支撑。“香港高等教育在内地的延伸,不但可以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也可以争取更多资源开办香港没有办法做到的学科和科研。”周文港说,“促进人才流动和高等教育发展,这才是打造湾区人才高地和促进国际化的根本立足点。”

  他还建议,随着湾区发展高度融合,三地政府需共同研究大湾区未来10年-30年产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方向,做好人才和教育资源的规划工作,避免资源重叠和人才浪费情况出现。

  澳门广大中学校长陈建邦认为,新时代,应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交流合作,构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实现共同发展。

  “大湾区教育合作有利于澳门教育优势的发挥和传播,也有利于澳门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大湾区的教育合作,一定是实现师资、学生在湾区内无障碍流动。”澳门中华教育会副理事长郑洪光说。

  广东高校

  三地高校应明确特色、调整学科 建议构建粤港澳高等教育区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粤港澳大湾区拥有高等院校175所。广州、香港、澳门是整个湾区高等教育院校的集中点。香港高等教育规模相对较小,但却拥有绝对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影响力。内地规模较大、学科比较齐全。

  “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教育示范区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基础。”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李海滨教授说。

  三地高等教育如何错位、互补发展?他建议,首先,三地高校明确一地大学的角色定位,提倡各院校共展所长、特色发展,提高湾区资源使用效率;其次,尽快调整学科结构,确保大学毕业生供给与湾区劳动力市场相匹配;第三,发挥湾区大学在各个领域的凝聚作用,充分挖掘他们在教育、研发和高端服务业方面的潜力;第四,探索可能的政策改革。

  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省的高校毕业生集中在管理、工程和文学等领域,香港的高校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工商管理、工程和医学等领域,澳门的高校毕业生集中于社会科学、商业和法律等领域。未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也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互联网+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会大幅度增加。

  “三地大学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在学科建设上作出适当的调整。”李海滨说。他还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超区域教育行政机构,负责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组织协调;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基金,用于粤港澳高等教育区的筹划与建设。地方层面,可以构建粤港澳高等教育区,实施粤港澳重点学科计划、粤港澳合作研发策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