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话变迁
羊城晚报记者 施沛霖
坐在点都德的雅座里,叹着“一盅两件”,今年95岁高龄的陈勋依然精神矍铄。
这位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老人,在广东点心界却无人不识。解放前后分别历任六国饭店、大三元酒家和北园酒家点心部主管的勋叔,被行内尊称为“粤点泰斗”。
“从14岁入行起,每天凌晨两三点就摸黑起床做点心,坚持了几十年了。”粤式点心,勋叔一做就是大半个世纪,更见证了广东餐饮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25岁的陈勋已是资深的点心师傅。“但那时候整个市面上的面粉仅有两种:标准粉和国强粉,要做出高筋或低筋的点心面食,只能靠控制加入米浆的分量和发酵的技巧。哪像现在,食材多到数都数不过来。”
在以粮为纲的日子里,粮食供应尚能保证,但肉类奇缺。陈勋想到了将“油炸鬼”放入肠粉内做成“炸两”,又用糯米代替肉馅制成糯米卷,这种用粮食做的点心十分耐饱,在艰苦岁月里可算得上是无上的美味了。
“食在广州”,最能代表广州饮食精神的莫过于饮茶文化和点心。一壶香茶,几笼点心,浓浓的人情味、烟火气尽在此中。改革开放后,粤式茶楼食肆开遍大江南北,中外食材云集,粤式点心益发讲求色香味形器俱佳。无论是CBD的商务人士还是老城区的退休老人,都能在“一盅两件”中品味生活的悠闲与写意。
“没想过能够过上这么安定富足的日子,这是我这辈子最‘安乐’的时候。”勋叔边叹茶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