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横眉热对】 绘画的标准:像还是不像?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0月13日        版次:A07    栏目:人文周刊·七杯茶    作者:杨小彦

    

  杨小彦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

  曾经数次为几家少儿培训机构作过关于学习艺术的讲座,重点讨论父母如何看待自己孩子的画,以及这看法和孩子的判断、老师的期望有那样大的差距。

  我们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心之切,其志之坚,其手段之多样,在这一方面可能冠冕全球。好处是重视教育,问题是拔苗助长。适应者提前成长,当中不时冒出个罕见的天才,绝对有益于我们的未来。不适应者过早反叛,弄不好形成反社会人格,于己于人都留下了终生遗憾。

  表现在学习绘画上,父母多关心孩子的“成绩”,因为他们花了钱,孩子花了时间,究竟能否真的学到手,的确是一个问题。可惜,多数父母不懂艺术,少有绘画体验,他们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孩子画东西,像,还是不像?像的,成绩好;既像又复杂,成绩优异;反之,不像,鬼画符一般涂抹,就是差,这样下去,白费金钱和时间。

  其实,已经有研究艺术现象的学者清楚地指出,几乎所有不懂绘画、或对此少有体验的人,对于艺术,具体来说对于绘画,判断标准就是像,还是不像。

  我有一个青年朋友,带着他七岁的孩子找我,对我说,教孩子画的老师指出,孩子在艺术上有天分,应该学更复杂的内容。我问,何为复杂内容?他把画拿给我看,我就明白了,所谓复杂,就是比例,三分五庭,以及四分之三侧脸,加上头部转动,以便理解其中的透视变化。朋友说,孩子学了一段时间,不仅效果不太好,而且开始厌倦学画,产生抵触情绪。我说,这个年龄,怎么可能掌握所谓比例与透视的关系?硬生生把一场好玩的游戏变成了乏味的过程,而且还不断受挫,当然会厌倦了。我提醒说,儿童心理学家已经有过研究,儿童心性成长有一个自然的过程,要到十岁以后,才开始逐渐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对外界的判断才会有更客观的因素。具体到绘画上,所谓写实,正包含有一系列的“抽象概念”,儿童一定要成长到某个年龄段时,才会明白其中的内容,如果过早进入这一阶段,不可能对此有所掌握,剩下的只能是挫折加挫折。

  我问朋友,你为什么不去学画?朋友一听就笑了,说,我哪能画呢?我说,你为什么不能画?你知道吗,你之所以不能画,是因为你认为不能画,如果你觉得能画,就一定能画。我还进一步说,你真正的意思是,你无法画像对象,所以不能去画。如果你抛弃这一观点,认为绘画只是一场愉快甚至放肆的涂抹而已,凭什么你不能去画?

  关键是,你不能画,无法画像,为什么强迫自己的孩子去画,而且还要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