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刚 “国宝”指国家的宝物或者卓越人才,在这本书里,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遗产。书中,我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辉煌的工艺美术与其名作,而不是单单评点名作。这是因为经济、政治、文化不仅孕育出工艺美术与其名作,并且还决定着它们的风貌,如果在大背景里作介绍,就不仅能够知其然,还可以知其所以然,有利于得到更系统的知识,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名作。我会努力这样写作,更期盼可以达到目的。 对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大家未必十分了解,下面就先把它的基本情况作一些简略的说明。 在古代,工艺美术就是制作采用手工业方式的造型艺术,其生产含有经济和文化的两类特征,其作品兼具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汉语里的“工艺美术”是20世纪初从日语借用的,名词的出现虽然太晚,涵盖的作品却有中国最早的艺术创造。并且在中国的原始社会,绘画和雕塑也往往以工艺美术的造型或者装饰的方式出现。 按照材质,可以把工艺美术分成丝绸等织物、陶瓷、玉石、金属、漆木以及其他六个门类。这个“其他”包含了竹刻、玻璃、牙雕、犀牛角雕等等,它们的作品相对较少。工艺美术的主体是日用品,其次才是欣赏品。不过,在日用和欣赏之间,从来就没有清晰的界线。所有的日用品都能够欣赏,许多欣赏品又可以使用,只是欣赏品的材质往往更高贵,制作常常更考究。 因为主体是日用品,所以除去少数纯粹的欣赏品之外,工艺美术最关心适用,其演变往往都是在满足适用的需求。如果评价工艺美术品的艺术价值,造型和装饰不妨害使用是基本的尺度,有助于使用才是更高的标准。工艺美术创作就像带着镣铐的舞蹈,适用束缚了庸人,也玉成了巧匠。巧匠的姓名虽然大多失传,但无数作品都是其智慧和才华的丰碑。后面将要讲到汉代的釭灯、唐代的香囊等等,它们都是融汇美观与适用的楷模。 夏商以来,中国的工艺美术不外乎官府和民间两类。官府的产品有官派的用场,容不得以工匠的自由发挥破坏了钦定的法度。民间的产品大多要投入市场,工匠既然赖以谋生,就必须迎合主顾的趣味,预期的购买者一般是财力相当、趣味相近的人群。这样,无论官府、民间,绝大多数作品的面貌都至少与某个阶层喜好尚一致,所体现的审美共同性远远大于特殊性。这和追求独创,可以“写心”的诗歌、可以“自娱”的绘画截然不同。因此通过工艺美术,能够对古代的审美风尚与其演变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这是凭借其他文艺门类难以做到的。 尽管对于大多数单件作品,工艺美术对人的震撼力不如绘画、雕塑等纯艺术,但是作为整体,工艺美术的影响力却远远超过纯艺术。特别是在信息不畅、交通不便的古代,人可以不去或者无缘欣赏纯艺术,却无法在衣食住行中回避工艺美术,即令作品朴素无华,也必定有线型、带颜色,人不必专门欣赏它,而它却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形式语言,潜移默化地自幼培育起人的基本审美意识,如影随形般左右了人的终极审美判断。这种影响的发挥方式很特殊,但功效深远强大,令其他艺术门类无法企及。 工艺美术长期是中华文明传播的主要载体。中华文明深厚博大,思想、文学、书法等等固然高明,但观念的差异、语言的隔阂,令它们长期让远方的域外人士难以理解。工艺美术品不同,它们既美观,又适用,备受珍爱,是享誉古代世界的中国制造。域外人士在使用的同时,就不知不觉感受了中华文明,这又是其他文化形式不能比拟的。 和西方比较,中国的工艺美术含蓄优雅。如果以最精致高贵的皇家制作为例,宋代以来,它们中的许多竟然典厚无文,把美凝聚于造型、质地和色彩,这同西方的错金镂彩对比鲜明。 少年时代,我读过《十万个为什么》,那些优秀的科普图书对我影响很大。现在,我也有了写作普及读物的机会,能够把将近40年学到的知识、收获的心得介绍给大家,我有幸福感。我渴望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更加了解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更加热爱悠久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