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别处生活】媒体的信任差距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0月20日        版次:A07    栏目:人文周刊·七杯茶    作者:胡泳

    

  全球最大独立公关公司爱德曼(Edelman)每年发布“全球信任度调查报告”。受访者被要求对本国(地区)政府、企业、媒体和非政府组织(NGO)四类公共机构的信任度进行评价。这个被称作“信任晴雨表”的报告揭示信任在过往一年中发生的深刻变化。根据这项调查,总的趋势是,对全球各地的这四种机构的信任,其平均水平处于下降之中。

  调查将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受访者分为18岁以上的“普通大众”(mass population)和“有识公众”(informed public)。其中,“普通大众”代表总人口的84%,“有识公众”代表总人口的16%。“有识公众”指的是年龄在25至64岁间,拥有高等学历,家庭年收入在该国家(地区)该年龄组前25%,有阅读或观看商业媒体或新闻的习惯,并持续关注新闻中的公共政策信息。

  耐人寻味的是,在普通大众和有识公众之间存在信任差距(trust gap),在一些被调查的国家和地区,这种信任差距甚至达到两位数。有识公众倾向于对四种机构更加信任,而普通大众则多持怀疑态度。

  无论是哪一种大众,人们都在逐渐将信任转移到自己所能控制范围内的关系上。以媒体为例,人们现在将媒体视为精英的一部分,其结果是对自我指涉媒体的偏向和对同伴的依赖。所谓自我指涉的媒体,意指媒体与事件已不再有联系,只是自身的拟像。也就是说,媒体信息互相指涉,而并不指涉事件。

  这种走向令人吃惊。媒体丧失信任还导致了假新闻现象,另外造成的一个结果是,政客开始依靠社交媒体直接向大众说话。

  然而,尽管人们使用可用的工具来进行自我教育并扩大观点和信息,但对社交媒体作为信息来源的信任仍然远远低于对传统媒体来源的信任。这表明,在大多数人中恢复对媒体的信任的尝试可能会富有成果,特别是如果这些努力旨在提高准确性、增强透明度和减少偏见的话。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