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印象

个人乡愁与集体回忆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0月27日        版次:A08    作者:李卓恒

    

  □李卓恒

  唐睿于2004-2009年留学法国,五年的留学岁月,令他经历了巨大的文化冲击,他曾坦言:“法国的留学体验或多或少改变了我的一生。”

  在修读文学的几年间,唐睿接触到大量西方现当代文学作品,对西方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例如里尔克的诗、普鲁斯特和马尔罗的小说、意第绪文学,而唐睿的硕士论文是比较奥斯特(Paul Auster)和辛格(Isaac Singer)两位作家的作品,他的文学创作也有受到两位作家不少启发,例如处理记忆的态度。

  唐睿的代表作《脚注》(繁体版题为《Footnotes》),是一部以“集体回忆”为主题的小说。最初创作时,唐睿纯粹希望将儿时在安置区的经验和记忆整理一下,把一般香港读者可能会忽略的人和事自然地呈现出来。但在书写的过程里,唐睿的构想一路在发展,而他当时正在研习的辛格和奥斯特,亦不动声色地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脚注》的第三章,在结构上可说是颠覆了前两章在叙事内容上的“真实性”,但第三章并非在最初构思《脚注》时就想好,而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慢慢自我生成的。

  《脚注》的前半部分,唐睿主要在法国写成,但接近完稿之时,正值唐睿学位课程的最后一年,课业十分繁重,加上当时房东说要加房租,他不接受,当时他刚好有位朋友要到南美出差,于是就借出了房子给唐睿暂住,虽说总算有下榻的地方,但生活整体而言,还是颇为忙乱和狼狈。

  朋友的房子,是一间地窖般的小房间,坐落在楼房的最底层,它有几扇小窗,但因为光都是从天井透进来,所以房间能得到的日照非常有限,尤其当时是昼短夜长的冬季。然而恰恰就在这阴冷而寂静的房间里,唐睿找到了久违甚至是过去从未有过的专注,于是记忆就更容易在这种孤独的时刻发酵。当时唐睿恰巧又在写有关辛格和奥斯特的论文,于是两位作家经常在作品里描述的孤独的写作状态,立即跟唐睿当时的处境产生了共鸣,启发唐睿去反思记忆、想象与自我存在感的关系。

  学期好不容易结束了,趁着期末假期,唐睿去了葡萄牙旅行,而《脚注》的最后部分就是在里斯本完成的。里斯本的一些街道和店铺跟香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非常相似,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忽然让唐睿开始质疑记忆的可靠性,因此就促成了《脚注》(第三章)在叙事观点上的转变,而这个安排,也正好藉此丰富了《脚注》的内容,加深了小说的思想层次。

  里斯本让唐睿开始缅怀起昔日的香港,但唐睿并没有单单停留在乡愁/怀旧的感伤中,而是对自己因一个陌生地方而勾起童年的回忆而感到好奇。唐睿开始反思自己的这种心理反应,继而发现,所谓的回忆,其实也有相当大的想象,或者所谓的自我建构成分,人会按着自己希望实现的自我来筛选回忆。个人的回忆尚且如此,那么一个城市的所谓“集体回忆”就更不在话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