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片·热映 文/一大波 鉴定对象:《少年的你》 上映日期:10月25日 看完《少年的你》,一整晚我都觉得哪里点些不对劲。 仔细回想之后,我明白了那种不对劲的感觉到底来自哪里。片中但凡陈念和小北的戏,氛围和色调都与她跟其他人在一起的时候太不一样了。前者,通常是黄黄的暖色调——即便两个人都满身伤痕,但只要在一起,两人身边便似包围着一圈似有似无的光晕。而当小北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时候,尤其在复读学校,色调则往往是一种令人无所遁形的冷冷的白。那种迥异的质感,会在剧情切换时,让人感觉仿佛一下从社会新闻的纪录片,被丢进文艺片里。 这种基调上的割裂,是失误还是刻意?我倾向于后者。《少年的你》表面上是一部客观视角的电影,但整部影片向前流动却基本依靠陈念的内心情绪推动。也就是说,它实际上更像是一个来自陈念主观视角的故事。她观察着复读班里那些或冷漠或变异的同伴,她宽容着那个好像没长大的妈妈,她在犹疑后信任了萍水相逢的底层少年小北……因此,我们总会在片中看到陈念的特写:她素到有些发白的小脸上雀斑清晰,在惊恐和茫然后藏着了然与绝望的眼睛。这双眼睛是作为旁观者的观众走入《少年的你》的世界的那扇窗。换句话说,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世界其实是这个世界在陈念眼中映射之后的结果。而毫无意外,她看到的小北是暖的,而世界是冷的。 对于《少年的你》,我认同小说“融梗”的恶,却私心不希望让影片因此承担太多。正是因为:它超脱了原著私人情感式的写作,增加了对陈念所处客观世界的描绘。出于一种本能的警惕和恐惧,陈念大多数时候都拒绝与这个世界进行交流,但也正因为此,她眼中映射出的世界并不妖魔化,而是呈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客观与中性。于是,我们能看到在少数校园暴力的加害人之外,更多普通人的状态——高考前麻木地埋首于课本的复读生,关注霸凌但还是不自觉地把考试看得更重要的老师……这些人的存在无所谓“善恶”,但却真实和普通到让我们能从中看到自己。这就是参照物的重要性:如若《少年的你》只是拍少女陈念和少年小北在绝望中的相依为命,那么它恐怕真的就只是为校园霸凌的受害者而拍,绝大多数的普通观众会觉得故事与自己无关。 现在,不一样了。全片让我最震动的是一幕不起眼的过场戏:高考当天,老师在考场门口给孩子们打鸡血,人人既紧张又激动,镜头一转,陈念如同往常一般木然地站在人群之外。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看片时内心的犹疑与不信,不过就是因为:我一直是那个人群之中的幸运者啊。那一幕很多人高考时都经历过,如今想起来或许仍会觉得温暖和难忘;或者跟我一样,虽未经历过但也在电视台关于高考的新闻报道里见过……没准当时电视台的镜头之外也站着一个陈念,而我们却从来没有真正看见过她。 关于周冬雨和易烊千玺如何好就不需要多说了。关于两种基调给观众的不和谐感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法,也无需过多讨论——若影片整个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质感当然会更真实震撼,但肯定就不会有今天那么多的观众了。我只想感谢导演曾国祥在一个非主流爱情故事之外还想表达更多更深的野心。片中老刑警对小刑警说的:人长大了才知道同情。作为经验主义的动物,人最难的就是具备同理心,而曾国祥用自己的努力让无数人在这个深秋理解了别人和自己。 ★★★★★ 8.4 ★★★★★ 38.6% ★★★★★ 45.9% ★★★★★ 12.6% ★★★★★ 1.6%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