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座位都打造成了“格子间”,小小的空间配置了插座、台灯、临时储物柜,功能齐备……近年来,一种收费的共享自习室在国内出现。在广州,记者采访自习室发现,有人很愿意使用,有人则认为没有效果。还有人认为去付费自习室就是交“智商税”,根本没必要。 很多曾被认为应该免费的东西,在互联网时代,因为收费而凸显其价值。比如收听互联网电台是免费的,但是要听专家讲课就要为知识付费。同理,无论在图书馆还是学校的课室里看书,都是免费的,但要去专门的自习室,同样是看书,就得交费。 选择自习室的人,首先是打算要潜心读书备考的人,比如考公务员、考研,及参加司法考试的大军。如果只是休闲看书,人们可能不会成为自习室的客户。这种每小时大概收费8元的自习室,天天去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正如不会因为江边跑步、运动免费,商业健身室就没有生意,总有一些人放弃免费的自习室,愿意为自习室付费。这些人看中的,恐怕是其相对成本更低、收益更大的可能性。 所谓相对成本更低,这是和人头涌涌、没有空位的公共图书馆相比的。也就是说,因为免费,到图书馆读书的人太多,后来者就可能找不到可以读书的空位,更别说电源插座了。如果非要等候,或者每天到处漂移寻找空位,就会浪费时间。而家里没有学习氛围,读书时难免心不在焉干杂事,时间损失更大。至于咖啡厅之类,付费不但更高,而且也是只适合休闲浏览,不适合埋头攻读。 相比之下,为时间和空间付费,这是形成自我定力的开始,有了定力,才有连续攻读的可能性。为了达致个人“入定”,首要的是安静二字。这既包括了零噪音,比如电脑打字需要静音,也包括了不受他人的滋扰,比如各种搭讪。如果无法维护这个基础,自习室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至于各种休闲、交际、小食之类的功能,更有附加值空间,但反而不应该是自习室的主业。这就类似于顺风车本质是“顺路”而不是和陌生异性产生交际价值。 认为去付费自习室是交智商税,这可能反映出许多人既需要知识,又难以真正安心的困境。充了卡就不去了,或去了就在玩,当然会觉得没有效果。如果个人总是控制不住要刷屏,自习室也很难通过现代“悬梁刺股”的方式约束自习者的。在未来,自习室或许可以考虑使用新技术控制读书者的注意力,这可能又会是一片蓝海。 当然,商业自习室的兴起和公共资源的没有足够开发利用也不无关系。许多大学的课室,一直以来都是备考者青睐的地方。那么更多的中学校园,是不是也可以为周围社区居民开设自习室呢?这类似于开放体育设施一样,也值得教育部门思考。 耀琪
-
即时新闻
街谈巷议
去付费自习室,买的是一份“安静”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1月19日
版次:A09
栏目:时评
作者: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