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当年,人们以烧柴为主,木柴分为东江柴、西江柴和北江柴三大来源,柴栏主要在东濠涌、东堤大马路等地

消失的广州柴栏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1月23日        版次:A08    栏目:博闻周刊·羊城沧桑    作者:叶曙明

     消失的柴栏

  撰文/供图 叶曙明

  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居七事之首。以前广州人日常生活的燃料,以烧柴为主,木柴分为东江柴、西江柴和北江柴三大来源。东江柴是从粤东地区沿东江运来的,柴栏主要在东濠涌、东堤铁桥附近;西江柴则来自粤西地区,柴栏在东堤大马路、北京南路一带。

  广州的柴商最兴盛时有四百多家,东江柴栏大户有大兴、利安、利源等,西江柴栏有大业、泗和、祥利等十几家,广州市民的日常用柴,大部分是从这里批发出去的。

  柴栏的买卖方式,通常是柴船泊岸后,柴栏的买手们便纷纷登船看货,是松柴还是荷柴、石班柴;是鸭脚木还是杂柴;是流坑柴还是担山柴,价钱各有不同。验完货,买卖双方便拿着“密底算盘”开始斟盘,十几双眼睛紧盯那些劈劈啪啪拨个不停的算珠,你开一个价,我还一个价,最后商定一个双方可以接受的价,便算成交。由始至终,大家都是闷声不响,外人根本不知道他们的成交价是多少。

  抗战期间,木柴市场也一度凋萎。四乡的木柴无法运到广州,广州的柴店十之八九都倒闭了。1940年,广州出现严重的“木柴荒”,柴价暴涨,人们发疯似地涌向郊外砍伐树木,甚至有人四处挖掘坟墓,把棺木盗来当柴卖。还有一些人连屋梁也拆下来卖了。广州市芳村区、河南区警团不得不张贴告示,禁止柴薪出口,无论树木杉料、桌椅板凳、箱笼衣柜床板,凡可作柴薪燃料之用的一切木器,严禁运出本区范围。

  抗战结束后,东堤的木柴市场迅速复苏。出现了许多人称“十皇殿”的二手批发柴商,所谓“十皇殿”,是指他们食水很深(粤语指赚取暴利)。他们原来大部分是内河的小船主,靠驳运木柴起家,很多人都不用店铺,把自家的小船当店铺,从四乡购买木柴运到广州,停泊在东堤岸边,就在船上交易,成交后再把柴挑上岸。

  政府指定在天字码头至东堤铁桥之间,建立四个小货船湾泊排位,每个排位可停二十多条小货船。因此,这种以船为店的小柴店,就像争食的鸭儿一样聚集过来了。至1949年,仅在东堤沿岸就有五十多家。

  制图/伍岩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