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凡 工商管理硕士,曾旅居加拿大十四年,赴葡萄牙进修戏剧。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联委员、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咨询委员会委员。出版有《李宇樑剧作选》、《红颜·灭谛——李宇樑长剧选》及《上帝之眼》、《狼狈行动》、《血色迷宫》等中篇小说。 剧作被中国话剧艺术研究所分别选入《中国话剧百年剧作选》及《中国九十年代剧作选》;由其作品改编之电影《还有一星期》获第十六届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外语喜剧片奖;《上帝之眼》获选台湾“21世纪 (2001-2015) 华文长篇小说20部”。2012年获澳门特区政府颁授文化功绩勋章。2001年应联合国教科文辖下国际艺评家协会邀请赴香港出任驻港艺评人。 使用非传统叙事法 小凡:您好些作品都带有魔幻或者灵幻元素,是否特别喜爱相关题材? 李宇樑:在你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我倒一直没留意到。我至今写了八十多部作品(戏剧及小说),触及灵幻元素的其实只占很小比例。我没有特别偏爱这类题材,只是它给予我在创作上好大的想象空间,不需顾及时间、物理上的逻辑限制。 小凡:鲁迅文学院李一鸣院长这样形容你的灵幻作品:“以灵幻的叙事与笔触,表达生活和心灵中对温暖、感动与爱的渴念。两者都是对生活终极意义的指向,因为人类的生活自身,正是现实与魔幻的交织。”您如何看待自己的灵幻作品? 李宇樑:无论在魔幻或灵幻的笔法包装下,我的故事内容还都是相当写实的。例如,《上帝之眼》在浪漫的灵幻笔触包装下,是澳门炽热博彩业下这一代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以前澳门赌权未开放的时候,这城市只有一个赌场,2002年赌权开放经营之后,整个城市本身已蜕变为一个大赌场,注码不再局限于金钱,也押上了下一代的前途和小城的前景。 小凡:您的剧作《男儿当自强》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前所长田本相教授誉为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小剧场优秀作品之一,也带有魔幻色彩? 李宇樑:对。那是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剧作,也是个写实的题材,说男性在女权日渐高涨的社会里该如何自处。 小凡:您的短篇小说集所收录的七篇作品各具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令人耳目一新。您有哪些作品的叙事方法可以向读者介绍一下? 李宇樑:短篇小说《2027》的叙事使用了电影镜头的zoom out手法,故事开首从一页日记上的视点开始,逐渐zoom out (拉远),带着读者的视点从日记页zoom到房间内的一盆炉火、扩至整个房间、大厦、往高空推移到整个城市的鸟瞰、天空上……从读者视野上的逐渐扩展,伴随着时间上的缩时往前推移,以空间的zoom out来配合叙事,从微观到宏观地去预言澳门赌博业的未来和兴衰。 小凡:2027是澳门赌权专营合约期满的年份,除了《2027》,还有哪些作品的叙事法可以介绍? 李宇樑:另一个短篇《失控》,说的是一个交通意外,一个女司机因为驾驶的时候说手机而导致翻车意外。整个故事的叙事就从困在翻转了的汽车内的伤者的视点出发,所描述的所有景象都是翻倒的。 小凡:除了小说之外,您的舞台剧本也曾尝试使用非传统的叙事法吗? 李宇樑:《捕风中年》尝试使用仿意识流的手法写成。写的是中年人肩负的生活压力:上有父母、下有子女,还要面对年轻人及新科技崛起的挑战,同时所认知的价值观与知识逐渐过时。剧本后来被拍成电影,改名为《还有一星期》,拿了第十六届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外语喜剧片奖。 以幽默方式述沉重 小凡:除了叙事技法之外,我看您的故事选材其实也很广泛多样,从寻找素材到写作的过程,您是如何去把握和处理的? 李宇樑:我的写作素材通常来自日常不起眼的小新闻。例如,某日我读到一则小新闻,一个独居老人死去多日才被发现。这是经常发生的新闻,却只在报上占一小角的篇幅。人们对这类事件已习以为常,但内里其实有各样不同的故事。因此我花了许多时间观察独居老人的生活和搜集资料,然后写了《二月廿九》。 小凡:《二月廿九》是个独脚戏,开首五十九分钟观众开怀大笑,但到结局最后一分钟,观众这才发现原来那是个悲剧。您偏爱这样的方式说故事吗? 李宇樑:我是较偏好以幽默轻松的方式去讲述一些沉重的事情。一本正经地说严肃的题材,观众就会谨慎矜持地去看你的作品。笑,可以让人松弛,令观众心门大开,你就能轻易进入他们的心坎。喜剧形式较易打破观众的隔膜。 小凡:有学者形容您善于发掘“日常生活的悲剧性”,这能代表您看待生活的哲学吗? 李宇樑:“悲中藏喜”的人生我见得少,但“喜中藏悲”却很常见。人总以为日常的安稳生活是理所当然的,而许多不愉快的遭遇总发生于突然之间,令你措手不及,所以我们最好能抱着轻松、开朗的态度去珍惜“日常”。 小凡:您的《天琴传说》说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生道理。你是否认为,人生就像你许多作品的内容一样,可能只是一个喜剧的外衣在欺骗你,最后一刻其实是悲凉的? 李宇樑:怎么说好呢?如果你视“死亡”为悲剧的话,那么每个人就是朝着悲剧的结局走,无论你的生活有多姿彩,最后一刻仍是悲凉的。但如果你同意“死亡”只是一个生活的终结,人生的核心价值是生活中的甜酸苦辣,那么,人生之中大多就只有挫折,没有悲剧。能熬得过去的,就不是悲剧。 小凡:您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吗? 李宇樑:对,Made in Macau。 小凡:很多学者都评说您是个本土意识很强的作家,您很多的作品都是书写澳门。以澳门为名的作品就有《Made in Macau》(澳门制造)、《Macau’Special》(澳门特产)。为什么有这个偏爱? 李宇樑:一个城市总该有一些文学作品去书写/记录它的故事和发展。要写好一个城市的故事不容易哦。即使撇开这个不论,光以写作题材来说,近数十年的澳门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城市,相信没有其他城市,除了经历战乱的,像澳门一样在短短数十年的太平生活期间有着这样巨大的变化,变化包括了这城市的精神与外貌,这些变化已经蕴藏了不少故事。 故事中充满电影感 小凡:您今年7月刚出版了一部中篇小说《血色迷宫》,也是关于澳门的故事吗? 李宇樑:那不单是个关于澳门的自身故事,也是它与邻近几个城市之间的故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说起,横跨近四十年,到现代,记录了期间澳门的几个大时代,故事中几个角色的命运恰似迷宫游戏盘里的走珠,走向看似随机,其实冥冥中受着时局、政局和经济的影响。 小凡:《血色迷宫》的名字听来很有戏剧性,可以介绍一下它的内容吗? 李宇樑:小说的第一章是屠房杀猪,已经差不多开宗明义说明了故事的主题。为生活的屠夫和为生命的小猪搏斗,两者都为求生,谋生与求生两种原始本能在角力、较劲。血迷宫是指小猪在屠房里逃跑所留下的血路轨迹。故事有两个重要场景:屠房和肉店。屠房有它的立场法则:杀戮或者被杀戮;而肉店也有自己的杆秤,他的杆秤亦是社会一些人衡量是非对错的杆秤。故事从猪肉店的老板和他的两个儿子身上展开,他们和周边几个角色的文化背景和个性来自澳门这城市的特质分解,合起来也就是这个中葡文化混合的城市的成分特质。 小凡:您写的故事,无论小说或剧作,无论什么题材,都充满电影感,而且总是有出人意表的结局,这是您刻意的构想吗? 李宇樑:我自小就十分喜爱看电影,念小学的时候曾经为了省下吃早餐的钱去买电影门票,因而饿晕了我那念幼儿园的弟弟。到了我接触写作,由于较多创作戏剧剧本,习惯在写作的同时,在脑海中营造画面、还有故事的戏剧性和悬念,因此,很自然就运用到小说创作上。 小凡:小说与戏剧,您较喜欢哪一样创作? 李宇樑:舞台剧剧本的写作难度较小说大,它受着空间、时间和舞台的局限。我较喜欢写小说,可以更天马行空。 小凡:从事创作至今,大概写了多少个作品? 李宇樑:舞台剧剧本大概五十多个,小说大约三十多篇。 小凡:自己最满意当中哪个作品? 李宇樑:最满意的作品仍在酝酿之中呢。 小凡:写作是您的专职吗? 李宇樑:不。我只在业余时间写作。澳门无法养活一个专职作家。 小凡:您在演艺学院当戏剧学校校长,同时又兼教编剧,对正学习编剧的朋友有什么建议? 李宇樑:日常勤于读各方面的新闻,但同时避免被新闻牵着走,要养成独立思考新闻背后故事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