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炳 每次返回故乡,儿时的记忆总会在眼前浮现。虽然有些景物已消失或面目全非了,我依旧如刀刻火烙般铭记在心里。比如村口那眼水塘。 水塘四四方方,约有两亩见方大,故乡的人称她为“风水塘”。村中长者这样解释:堪舆书上云,村口有塘,四四方方,聚水聚财,财丁两旺。钱财不外露难统计,人丁却可见可数。五百来年,村里人开枝散叶到邻近的虎山、网山、夏村、小赤坎、石嘴等村,又远至高栏港区的北水村、珠海的前山村和中山的石歧镇以及澳门等,人口已多达万余人。 这水塘是我们髫童的乐园,塘边一年四季都会晃动我们的身影。春天来了,我们在塘边捉蝌蚪;夏天到了,我们白天在塘中欢快畅游,晚上又常在塘边听蛙鼓虫鸣;秋天来了,鱼肥虾美,我们下塘潜水摸鱼捉虾,常有惊喜;冬天到了,我们也会来到塘边观看北风皱起一塘涟漪,有时还会玩个“打水漂”比赛,看谁的瓦片滑过水面时留下的涟漪多,看谁甩得远。 这塘一年四季水面清莹碧绿,明晃如镜。南边是一片片水稻田,与水塘水路相通;东边长有两棵大榕树,虬枝粗大,须根浓密,绿叶如盖。其中一根虬枝斜伸至塘面,盛夏时既给塘中的鱼虾避暑纳凉,又给我们搭起一个天然跳水台;西边长有一棵水松,树干基部膨大,成柱槽状,遒枝细长,针叶墨绿蓊郁。 先祖遗箴:“绿榕水松,一凤一龙。龙凤献瑞,福祉呈祥。”把榕树比作凤,把水松比作龙,固然有点牵强。可这两种树的确为村人纾解不少困苦。早些年缺医少药,村里流行红眼病时,村人采摘榕树上的叶子煮水当药,一洗眼二饮用,红眼病果真治好。听老一辈的说,民国三十二年遇上大旱灾,不少村民也是食了这棵水松的皮才得以手脚消肿,救回一命。 村里先后还出过几位名人。计有明代进士香山才子黄錀、华夏史上首名百岁举人黄增庆、岭南名孝举人黄应南、晚清名臣两省巡抚黄槐森、武举人黄胤芳、书法名家举人黄栋梁等。一个个盛德厚功,为百代敬仰。有人说是村里风水好,有人也说是水塘边的榕树与水松“龙凤献瑞”,焕发灵光。怪不得村人把它们当成菩萨一样供奉。每到农历初一、十五,三姑四婶五姨六婆就携带宰杀好的三牲、银宝蜡烛、冥帀纸钱,到榕树、水松树下拜祭,祈求风调雨顺、合家和睦、老少安康。 水塘还有特殊的功能——防火防盗。某年隆冬季节,一个小孩玩火不慎烧着火堆,火趁风势,烧得噼里啪啦,甚是可怕。因村距离县城远,公社驻地那时还没有配置消防车,村中几眼食水的小井一会儿就被淘干,幸好有这眼水塘,村中房屋才免去一难。我小时候还见过这样的一幕:一天,一个盗贼偷了六婆的钱,被村人追至村边,慌不择路,跳入塘中。他本是游泳高手,以为可以飞快游过水塘逃走,可不知什么原因,跳下塘后就双脚抽筋,只好拼命地向村人呼救,成了“塘中鳖”。村人救他上岸后,他立刻跪着向六婆认错求饶。村中的古堂伯曾因此赋诗:“水塘不寻常,玄机腹中藏。何惧祝融起,蟊贼休逞强。” 此情此景,叫人怎能忘记? 本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具有纪实性,以散文随笔为主,紧扣岭南文化。投稿请发至邮箱:hdjs@ycwb.com,并以“乡音征文”为邮件主题,个人信息请提供电话、身份证号码。 统筹/易芝娜
-
即时新闻
“乡音”征文作品选登
村口那眼水塘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2月01日
版次:A09
栏目:人文周刊·纪实
作者:黄春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