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卧云庐

“老古董”遇上高雅艺术成国家文物活化利用范本

入选《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2月10日        版次:A08    栏目:今日·广州    作者:宋昀潇、云宣

     卧云庐旧景 广州市文广局官网资料图

  文/羊城晚报记者 宋昀潇 通讯员 云宣

  沉寂多年的文物建筑,如何重焕生命力?位于白云区金沙街的清代古建筑卧云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卧云庐曾被人淡忘,直到近年转型为金沙社区文化艺术馆,其艺术细胞才逐渐被激活,重回大众视野。近日,卧云庐正式入选国家文物局编著的《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成为国家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范本。

  沧桑 百年文物建筑独具特色

  金沙洲文化荟萃,其中,卧云庐的“云庐赏月”胜景曾被誉为“横沙八景”之一。

  卧云庐位于金沙街滨江公园,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藏修精舍,建于清末民初,最初是供奉中国本土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场所。历经岁月洗礼,其曾占地数千平方米的园林已被毁,保存下来的只有一座两层楼房和楼前的池塘,池上原有对称拱桥,现孤存一座。

  这座园林建筑兼具中西特色,外层东西方向各有5个黄色的拱形窗门,南北又各有3个拱形窗门,四周有回廊,是典型的西式建筑风格。但在西式回廊内,主结构却为中式青砖墙,楼顶为金字顶灰瓦,内部也是中式建筑布局。如此中西式元素结合在一起的建筑,在羊城屈指可数。

  随着岁月推移与金沙洲发展,这座百年古楼也历经沧海桑田,不断变换着身份与功能。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环境清幽,卧云庐曾作为疗养院,是南海一带的疗养点。上世纪70年代,粮食紧张,卧云庐被用作生产大队的自办磨粉厂。上世纪80年代,正是金沙洲制藤业最兴旺的时候,卧云庐作为外资藤厂的厂房,到了90年代兴起藤家具,又成了家具厂仓库。

  新生 多方力量盘活老古董

  2010年,市文广新局组织修缮后,将卧云庐交由金沙街管理,由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给予指导,并引入社会资源参与活化利用。如今,卧云庐这一“老古董”再次与艺术相遇,开放成为金沙社区文化艺术馆。

  “古建筑很珍贵,我们也是在探索,希望能在古建筑的利用上注重公益性结合,等模式成熟后推广到其他文物建筑上。”金沙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表示。2012年,金沙街选择与广州市凯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手,将卧云庐合作共建为社区文化艺术馆。该街在艺术馆必要的硬件建设上投入资金,该文化公司负责日常管理和策展,组织开展艺术交流等活动。

  一时间,黑马大叔开年展、乔平书法艺术展等接连亮相卧云庐,打造了“高雅艺术进社区”的浓厚氛围。据统计,金沙艺术馆自开馆以来,日均接待游客200人左右,至今接待参观者近50万人次。

  去年10月,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队伍走进卧云庐,详细了解其变身社区艺术活动阵地的经验做法。目前,该做法已入选《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为我国文物建筑的开放利用提供案例参考和经验借鉴。

  “卧云庐能够成为国家层面的文物活化利用范本,亮点就在于有社会力量的介入,具有公益性质和教育价值。”白云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合理利用文物就是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