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首场代表通道开启 |
|
|
|
|
|
|
代表通道 今天消息 本版图片/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今天上午,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开启。龙莉英、嵇世山、黄志超、冯红云、万军、袁勇六位代表亮相代表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涉及乡村振兴、工匠精神、医改、基层数字政府建设、科技创新等领域。(董柳) 省人大代表、中山市人民医院院长袁勇: “三医联动” 增强百姓获得感 “‘新医改’经过了十年探索,已基本确立以‘三医联动’为核心的改革策略,也就是从药品的提供方、使用方、支付方进行联动式的改革。您认为应该如何继续深入推进‘三医联动’?”本报记者符畅提问省人大代表、中山市人民医院院长袁勇。据了解,中山市是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国家试点城市,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袁勇回答说:“医改一直是老百姓比较关注的话题,‘三医联动’是新医改最成功的策略之一。”他表示,通过集中带量采购,使药品的价格降下来了,但怎么保证实施质量?这就需要国家在制造领域和流通领域对药品加强监管,另外也要增加药企的竞争性,增加竞争空间,因为药价降下来了,也带量采购了,药企竞争力会减弱,这样通过医药、医保和医疗三家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真正使药品价格降下来、用量提上去,让它的质量有保证,使医药改革能落在实处,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省人大代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县长冯红云: 数字政府建设实现民生服务“指尖办” 冯红云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数字政府”的建设。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去年4月开通了“粤省事·清远”移动民生服务平台及少数民族特色服务专区、旅游服务专区,有534项高频民生服务事项办理及查询实现“指尖办”,初步实现了“不跑腿、就近跑腿、一次跑腿”三个政务服务目标。“不跑腿”,就是在“粤省事”平台增设少数民族特色服务专区,有30多个事项可实现网上办理。“就近跑腿”,就是依托政务服务平台和基层公众服务平台,将服务事项下沉到镇、村综合服务窗口,老百姓不出村、镇就可办理。目前县60%以上事项可在镇、村申办。“一次跑腿”,就是采取“智能办”“马上办”“一次办”等措施,减少企业、群众办事的往返次数和等候时间。目前,县政务服务一体机共办理各类事项1115项,马上办理的事项比率达30%,“最多跑一次”达97.3%。此外,“少数民族旅游服务专区”开通以来,去年全县接待游客146万多人次,增长21%。 (羊城晚报记者 董柳) 省人大代表、广东富大陶瓷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主任黄志超: 提高职工素质需政府企业双向发力 在回答如何提升乡村传统手工业发展时,黄志超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传统手工业对于解决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可从两方面入手加强,一方面是做好传统手工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大乡镇劳动力培训力度,培养更多手工业从业者,完善传统手工业人才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是加快传统手工业的创新发展,比如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与传统手工业对接,进行难题攻关、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特别是鼓励引导高校的工业设计与传统产业相结合,让传统手工业的产品更加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和审美标准,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传承发扬工匠精神过程中,如何提高职工素质以适应国际竞争?黄志超认为,提高职工素质需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从企业角度说,要营造好培育、发展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氛围,做好职工在岗培训。从政府角度说,要加大发掘工匠典型力度,让工匠精神广植职工心灵,提高职工职业荣誉感,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传统企业相结合,在工业设计、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等方面提升企业员工素质,等等。 (羊城晚报记者 董柳) 省人大代表、中广核陆丰核电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任万军: 发挥地缘、资源优势发展老区苏区 作为身处老区的代表,万军说,广东陆续出台规划、条例,增强了老区苏区的内生发展动力。以汕尾为例,广汕、汕汕高铁的全面开建,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同步发展,总装机容量达62万千瓦;依托省定8个“红色村”探索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和红色旅游交融发展的模式,效果显著,红海湾滨海运动小镇、海丰文旅特色小镇都获选广东省特色小镇。2019年,汕尾全市累计实现贫困人口脱贫3.33万户10.9万人。 万军表示,目前广东省的老区苏区正处于加快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须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地缘、资源等优势,把“短板”变为“潜力板”。首先,要着力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兴汕、深汕沿海高速公路及赣深、广汕等至汕尾高铁建设,将老区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融入一小时经济圈与生活圈。其次,要着力抓好产业建设,做大做强老区苏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再次,要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切实加强“三农”工作,提升老区苏区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惠及老区苏区。(羊城晚报记者 董柳) 省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副秘书长、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嵇世山: 更多新型研发机构助力科技创新 嵇世山说,产学研深度融合是促进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已形成广泛共识、获得社会高度认可。目前全省经过省科技厅认定批准的新型研发机构共251家,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这些新型研发机构为广东的科技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但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还需要大力加强。” 他介绍,近两年清华珠三角研究院与港澳的合作取得重要进展,在广州开发区的支持下成立了粤港澳创新中心,重点推动与港澳大学、创新机构的合作。“例如我们与香港浸会大学黄嘉良教授合作,推进鼻咽癌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同时为他香港的创业公司提供投资,需要时帮助在广州设立产业化公司。”他表示,类似合作项目已有多个,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探索了有效的合作路径和合作机制,“我们在中新知识城开始建设粤港澳创新基地项目。经过两三年的建设期,这个基地将会起到孵化器和加速器的作用,与研究院本部的粤港澳创新中心形成上下游协同联动关系,聚集更多的港澳项目和团队,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省人大代表,广东吉熙安电缆附件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龙莉英: 培育创新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添活力 作为一名企业科研人员,龙莉英热切盼望能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以高质量的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她说,佛山正在推进的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建设、“季华实验室”科技项目、佛山仙湖实验室,众多企业建设的重点实验室也拔地而起,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企业越来越成为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尤其是龙头企业在产业创新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龙莉英建议,既要出台更多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政策,也要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以她所在的企业为例,成立 “广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以来,创新氛围很好,培育了一批既掌握高超技能又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的实战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应用型智能制造人才,为高质量转型发展再注新动力、再添新活力。(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