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首席评论

对“导师崇高”“师娘优美”应有多重诘问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1月14日        版次:A07    栏目:时评    作者:周云

  □周云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徐中民关于论“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论文被曝光后引发的风波还在持续发酵中,日前涉事的相关部门和人员相继表态,徐中民的导师程国栋回复记者采访时称,自己已请辞《冰川冻土》主编一职,并向公众致歉。《冰川冻土》编辑部也就此事致歉,表示在文章刊发前审核不严,决定撤稿。中国科学院科技传播局发文称将尽快成立调查组,认真调查相关问题,切实做好处理、整改工作,坚决杜绝类似情况。徐中民本人接受采访时则称:自己写作的初衷,“不只是自然表达,有更深层的含义”,并否认刻意吹捧导师。

  这篇文章引发公众如此广泛的关注,吸引眼球的是“师娘优美”,但更深层次、更能引起人们思考的应该是“错位”。客观地说,徐中民这篇文章至少不是一篇写得很差的文章。笔者第一时间就从知网下载该文全文拜读,徐中民作为一名自然科学的研究者,书写一些关于人与环境方面的带点人文色彩的思考,虽然不成熟,但还是有一些想法。公众广为诟病的关于对导师和师娘的吹捧,其篇幅也仅为全文的1/10不到。如果除去这一部分的话,这至少也是一篇能拿得上台面的文章。

  但是这个台面绝不应该是《冰川冻土》杂志,这就是错位。徐中民研究员完全可以把这篇文章公之于网络,说不定还能引起部分读者的共鸣,但绝不应该发表于《冰川冻土》杂志。《冰川动土》是一份严肃的专业科学杂志,所发表的论文只能是该学科领域严肃的、研究性的论文。很显然,徐中民这篇大作不符合这个标准。其非专业性就连非专业人士都能够判断得清清楚楚。这样的文章是如何堂而皇之地发表在专业期刊上的呢?这需要进一步的诘问。

  诘问首先应该从期刊这个环节开始。从理论上来说,所有的学术期刊都有一套完整的、严格的编辑制度。第一步就是严格的匿名评审制度,杂志收到的所有论文都要匿名交给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初步决定该文具不具备发表的水平。那么《冰川冻土》杂志有没有严格实行这个制度?如果没有实行,说明该刊管理混乱。如果实行了,这样一篇文章怎么能通过评审专家的法眼?评审专家通过了,编辑和主编这两关又是怎么通过的?不管是谁的问题,既然中科院已经表态要调查,就一定要给公众一个调查结果,这个结果不仅是真相,更重要的还是问责。是谁的问题,就要向谁问责。

  另外,有媒体报道,这篇文章还是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成果之一,而且这个项目已经通过了验收。那我们还要诘问一下这些项目验收评审专家,是否认真看了项目的成果?当然了,一个项目往往有多项成果,如果其他大部分成果是合格的乃至是优秀的,该项目通过验收也说得过去。在这里笔者不敢妄下结论,但要呼吁:既然已经发现了该项目当中有些成果是不合格的,那么项目的问题也应该在中科院调查的范围之内,而相关部门也应该对该项目进行重新组织验收。

  学术论文的发表,是今天科研体制的核心环节。这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学术体制的运转就会出问题。这场风波表明,我们的科研体制在这个环节确实是存在问题的。这么一篇就连在形式上都不合格的论文能够公开地发表出来,说明问题还很严重。这篇有问题的文章之所以能够曝光在公众面前,就是因为它的形式都出问题,连非专业人士都能看出来了。还有很多论文,在形式上并无大的瑕疵,但在内容上却也是严重的不合格。这一类文章,在我们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当中,到底有多大的比重?这个问题更值得关注。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学研究,受困于资金匮乏资源匮乏。但近年来,国家对科学研究前所未有地重视,投入前所未有地大。我国科学研究的资金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并且不断向位居第一位的美国接近。但是如此巨大的投入,却没有产出令公众满意的效益,原因何在?这样一篇论文的面世,至少给出了部分答案。

  (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