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日,广东省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0年预算草案(下简称“预算草案”)提请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查。预算草案透露,2020年全省安排民生类支出1.26万亿元,约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七成。省财政安排贯彻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的重点支出资金5459.24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的80.7%,包括:安排科学技术及经济发展支出290.7亿元,增长24.7%;继续支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安排教育支出642.47亿元,增长10.9%;安排5亿元,支持创建广州呼吸中心、肿瘤中心、肾病中心等三大世界国际医疗中心。 “1+1+9”重点支出占比超八成 预算草案显示,2020年省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安排贯彻落实“1+1+9”工作部署的重点支出占总支出的80.7%,充分发挥财政资源配置对重大规划、重点政策的支撑保障作用。 根据2020年预算草案,财政将全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等重大战略。引导广州、深圳科学安排财力,开展首创性、差异化财政改革探索,并对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点平台建设实施专项补助。 今年预算草案坚持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为引领,建立健全差异化的转移支付政策体系,进一步下沉省级财力,切实兜住“保工资、保运转和保基本民生”底线,提升区域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政策范围由60个县市扩大至86个县区,突破性地将欠发达地区22个市辖区及珠三角6个困难县区纳入保障。在上两年规模分别增长25%和15.7%的基础上,2020年安排560.3亿元,增长12.5%;对刚性支出压力大的地区“点对点”精准支持,兜牢县级“三保”底线,2020年安排170.39亿元。 预算草案还完善了生态保护区财政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坚持“谁保护、谁得益,谁改善多、谁得益多”,将财政补偿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结果和生态保护成效挂钩,实施范围由26个县市扩大至全覆盖48个生态发展区县,2020年安排72.44亿元,增长33%。 安排699.36亿元保障民生实事项目 今年的预算草案继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多做“加法”,适当提高民生保障标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2020年全省安排民生类支出1.26万亿元,约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七成。 2020年继续选取群众关切的“身边事”列入十件民生实事项目,全省安排699.36亿元,其中省级安排323.91亿元予以保障。 此外,预算草案持续提高民生保障标准。在教育方面,将学前教育生均经费和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全省最低标准分别提高33.3%和100%。 在社会保障方面,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水平分别从每月554元、251元提高到609元、276元,并确保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6倍;将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水平,分别从每人每月1685元、1025元提高到1820元、1110元;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继续提高到每人每月175元、235元。 在医疗卫生方面,安排30亿元继续落实高水平医院建设计划;安排5亿元,支持创建广州呼吸中心、肿瘤中心、肾病中心等三大世界国际医疗中心;安排80.44亿元,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升级、县域医共体和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安排1亿元,启动欠发达地区市级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安排44.67亿元,进一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 新绩效理念落实“先谋事、再排钱” 今年预算草案中,特别强调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理念,先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再研究预算资金安排,推动实现“事”与“钱”相统一。 去年在规范和加快支出执行方面,广东省建立了省级部门和市县每月研究预算执行机制,通过绩效目标和预算执行“双监控”及时纠偏纠错,密切跟进重点项目支出,加快支出进度。 今年,广东省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推动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2020年的预算编制中,将2019年开展的事前绩效评审试点结果应用;进一步加大审核力度,提高绩效目标申报质量;推动重点绩效评价范围扩面,组织开展十件民生实事、预算到期项目等2263亿元资金的重点绩效评价,资金规模比上年增加33%;将2019年重点绩效评价报告按规定程序反馈有关部门,实行2020年预算安排与当年项目绩效评价结果挂钩,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硬约束,把好“问效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