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容万物,纳百川,负荣光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1月17日        版次:A14    栏目:花地·校园达人    作者:

  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学生作文1

  □李小舟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8)班

  器,皿也;器,量也;器,力也。从盛物之具到为人之道,从包容气度到大国重器,“器”可容万物,“器”能纳百川,“器”应负荣光。

  “器”盛纳万物,以器之精巧衬物之灵巧,以器之宽厚载物之丰盈。沈复于《浮生六记》有载:“芸为置一梅花盒,用二寸白瓷碟六只,中置一只,外置五只,用灰漆就,其形如梅花,置之案头,如一朵墨梅覆桌;启盘视之,如菜装于花瓣中。”简单如盛食之容器,装载的是芸娘的巧思,捧托的是生活的诗意,氤氲的是人间的清欢。与之相似,盆景艺术将一花一世界纳于方寸之器,将一木一枯荣盛于青花粙陶;酒器文化将“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迈斟满盘云金樽,将“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旷思揉进天青汝瓷。一套清雅花盒,氤氲生命之美;一盏玲珑酒杯,倾吐千年风雅。“器”之美可美器中之物,更可传思绪万千,它是艺术上的画龙点睛,生活中的锦上添花。

  如果“器皿”能容纳万物,“器量”则能海涵异同。那是面向多元的兼收并蓄,是应对差异的虚怀若谷。于人,“器量”是“操与霜雪明,量与江海宽”的才识气度;于国,“器量”是“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的文明交流。君子之“器量”,在林语堂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一句“鲁迅顾我,我喜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彰显其博大胸怀;大国之“器量”,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助推“一带一路”的人文交流,秉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实现同频共振。《三国志》有言:“合羹之美,在能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正是悦纳差异的气度、尊重包容的器量,才让道德之泉滋润人心,让文明之花长开长盛。

  器量宽宏乃一人立身之准则,国之重器则是一国雄踞之根基。拭开历史的尘与土,青龙白虎,铭文流光,司母戊鼎镇守华夏千年文明;翻过时代的新篇章,大国工匠,超级工程,国之重器肩负起复兴荣光。跨越深海,斩浪伶仃,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漫游太空,探访月宫,“北斗”织锦、“玉兔”问月;更有“苦干惊天动地事,生似隐姓埋名人”的黄旭华、邓稼先们,以大国工匠的汗水与岁月,铸就中国梦想,夯实复兴之基。让“国之重器”成为追索“从哪里来”的纪念,让“国之重器”成为标记“到何处去”的注脚——我们将“乘长风万里”,共筑强国之梦。

  以“器”盛品类之盛,以“器”容宇宙之大,以“器”铸振兴之力;守“器”之包容,固“器”之大用。于己,于国,终将成器!

  [教师点评

  作文材料由“器”说开去,充分考查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行文思路明晰。第一层展示“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以器之精巧衬物之灵巧,以器之宽厚载物之丰盈;第二层叙事说理,表现人物之器量,彰显人的才识与气度;第三层则从国之重器来谈,叙事抒情,赞扬我国发展之成就,弘扬为国奉献之精神。

  总之,围绕“器”的多义性,此文状物抒情,能揭示哲理,表达观点,且条理分明。

  (广州市第二中学 刘细细)

  [ 非师点评[

  李小舟同学的文章写得流畅,主题到位,观点与例子恰到好处,能表达出器皿与美、与人的度量、与人的思想之间的关系。

  但此文的弱点在于:短文中想说的事太多,反而分散了力量。假如把开头的一段删去,开门见山就写那个漂亮的梅花盒;然后,水到渠成过渡到林语堂的气量;再把最后一段比较宏大且略嫌空洞的叙事删去,效果应会更好。

  800字的短篇文章中,写一到两个例子,把它写透,主题阐释明确,即马到成功了,大可不必求全。

  (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财经大学教授  江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