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澳门作家系列12

沈尚青:现实比小说更离奇荒诞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1月19日        版次:A08    栏目:湾区文艺评论    作者:安好

    

    

  □安好

  沈尚青

  本名陈艳华,出生于澳门,与共和国同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澳门阅读写作促进会会长。从事国际新闻翻译三十余年,以“周桐”笔名写小说,“沈尚青”写随笔散文与国际时评,“沈实”写国际问题专栏《西窗小语》,“西斯”写图书评介,于《澳门电台》时事节目《纵横天下》任客席主持,并经营书店。

  上世纪80至90年代在《澳门日报》上连载了十四部长篇小说,结集成书的有《错爱》《晚情》《香农星传奇》《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其中《错爱》获中央电视台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散文作品有《雌雄同体》《七星篇》与《美丽街》(合集)。

  任何时候都可以创作

  安好:据了解,您在创作的高峰期要同时兼顾两个每日见报的专栏:连载长篇小说与国际话题“西窗小语”,还有每周一篇散文“七星篇”(后来的“美丽街”),每周一篇“书店传真”书评,还要上班,家有三个孩子,时间上如何分配?

  沈尚青:是的,曾经有过如此的写作量,我都觉得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自己很“超人”,还去电台评时事。这要感激报社对我的关爱和包容,让我只上夜班。我大儿子出生时难产脑缺氧,有多动自闭后遗症,七八十年代,澳门并无学校可以让他上学,需要在家照顾。报社给我上班时间的通融,让我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看顾儿子。在家的时间长,间接多了写作的时间。

  我感恩给我很多机会的编辑,也感激家人的支持:丈夫父兼母职,放工的所有时间都贡献给孩子和家务,让我当个只埋头写作不做家事的女人,父母也伸出援手,后来请了保姆。即是说,有一个家庭团队,在背后支持我全力创作。

  那时我常半夜里背着孩子写稿,儿子经常半夜哭闹,我背着他在厅间踱来踱去,免得吵醒丈夫和邻居。这时候我会执笔写点什么,安抚自己的情绪:自己写不好不要怪孩子拖累,任何时候都可以创作。

  我的第一个专栏,七十年代在《华侨报》妇女版以“周桐”笔名写《我的周记》。我女儿的名字有“桐”的同音字,这就是周桐笔名的来由。1979年《澳门日报》副刊《新园地》编辑黄德鸿先生约我写一个生活化的白领女性专栏《八妹手记》。写了一年多,编辑觉得这手记式文字像小说,建议我转到小说版改写长篇。就这样接连写了十四个长篇小说,由1980年写到1996年。八十年代初我由《华侨报》转到《澳门日报》工作,1988年原名《赤子情》的小说易名为《错爱》出版。报社总编李鹏翥先生给我的书写了序,寄到《文艺报》发表,这篇序言引起中央电视台的注意,看过书之后买了版权,改编为六集电视连续剧。

  喜欢以宏观视角来说事

  安好:何以小说写到1996年便停,专栏写作却坚持至今?

  沈尚青:1996是累极的一年,除协助家人经营书店,还去公开学院读书,写毕最后一个故事《雁逆行》之后,心想休整两三个月再提笔,还构思如何把《除却天边月没人知》的人物后代发展成另一个独立故事的主角。谁知休息了一段时间之后,没有再写的动力。我和小说缘尽于此。

  “西窗小语”专栏始于1981年秋,笔名“沈实”有勉励自己“沉实做人”和“说实话”之意。当时“文革”刚结束几年,《澳门日报》作为传统爱国报章,甚少刊登西方的硬新闻之外的消息,副刊作为软新闻的补充,《新园地》给我开了一个“西窗小语”专栏,意为“向西望的窗口”,每月一至两篇。西窗于1985年改为每天见报,2017年改为一周五天,2019年再改为四天。写了三十七年,印象中从未脱稿。内容由“向西望”渐变成以批判思维看世界。

  安好:我听到不少读者说,以为写西窗的沈实是个男人。女人论政事,确是少有。何以对这种话题有浓厚兴趣?

  沈尚青:我由1974年任国际新闻翻译至2010年退休,36年从未换过任何职位。当年,上班第一天遇到美国总统尼克松遭弹劾案,感受巨大的工作压力,虽有资深同事作主力,但自己也做得汗流浃背,印象极难忘。当国际新闻翻译的这些年,阅尽国际风云丕变、战争残酷、人间苦难、世事荒谬……现实世界比小说更离奇荒诞,常无公道可言。当译到一些令人悲痛或感动的新闻时,会忍不住流泪甚至痛哭。九十年代南斯拉夫瓦解,波斯尼亚爆发内战,一对各属敌对民族及宗教阵营的年轻爱侣相约离开战火家园,远走高飞,两人跑到约会的桥,未曾会合已倒于对方阵营枪火下,二人于浴血中奋力爬向对方,最后相拥而死……翻译这段新闻,让我哭了一整个晚上。

  世界存在很多主流媒体不报的信息和故事,它们成了“西窗小语”的话题,也丰富了我的小说创作和散文题材。我比较喜欢以宏观视角来说事,有种“宏观职业病”。

  旅途遇到的人事令我感悟

  安好:您以“沈尚青”笔名写的散文,有不少是游记。游遍五大洲,游记几乎不写风景只写人,您去旅行到底是看人还是看风景?

  沈尚青:问得好,旅行最大的乐趣其实是看风土知人情,所以如果可以,我会选择住民宿、逛街市、乘公交,和当地人搭讪。我去旅行还有个目的,曾经译这个地区的新闻,脑海中有了熟悉感,很想去实地看一下。例如冲突不断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国家几乎破产的冰岛、一直被美国制裁的古巴、地球变暖冰层快要消失的格陵兰……此外,读了三毛的《撒哈拉沙漠》,觉得很浪漫,无论如何都要去一趟撒哈拉。再说,现实生活太苦,旅行是为了有力续航,旅途上所遇到的人和事,让我感悟,消除偏见,也丰富了写作题材。未来也有计划推出新的散文集,以旅行中的见闻和故事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