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印象

不修边幅的女人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1月19日        版次:A08    栏目:湾区文艺评论    作者:安好

  □安好

  认识沈尚青的时候,她已退休。一头恒久短发,白得非常自然,但最惹人注目的,从不是她的白短发,而是她的行装。十回见她,有九回都是背着两个包,身前一个小小的斜背包,背上一个大背包,十足十欧游背包客。但她不是在旅行的路上,她在澳门,日常出行而已,为什么行装如此丰富?

  某次饭局,我才知道她的袋中乾坤。

  她打开背包,内有外套、毛巾、报纸、环保袋,竟然还有饭盒。她说任何季节不论到什么地方,为了保暖防室内冷气,一定要带厚外套,因为她是个畏寒的人。天啊,一个畏寒的人隆冬二月去北极格陵兰,为的是要体验乘狗橇在雪地奔驰的浪漫!(她的游记文章如是说。)

  在如今“再也没人看报纸”的年代,沈尚青家里每天仍订三份报章。时间太少, 讯息太多,只浏览标题,抽出最值得读的篇幅留下,其余丢掉。偶尔瞥见她坐巴士,坐着时总是在看报,有时连站着也看,不怕头晕吗?她说,随身带报纸的最大好处是减少看手机,抓到零碎时间阅读;带书有重量,况且在公众地方看书,会引来奇异目光:装什么蒜?还有没有比这老土的啊?!

  至于她背包内的随身饭盒,代表她对惜食与减塑环保理念的践行。餐饮结束,她第一时间招呼大家把剩菜打包带走。任何场合,都毫不脸红地这样做。

  沈尚青在行内是出名不修边幅的女人。我从前常觉得,作家们的姿态应该以逍遥自在为目标,理当洒脱非凡。即使需要考虑糊口维生,也至少应该气质高雅吧?沈尚青和这个作家形象背道而驰,完全是街边师奶一个。事实上,她在报社工作的日子,同事们都称呼她“师奶”——据说此外号的由来,是她欣然接受家中保姆对她的“尊贵称呼”。

  “师奶”的微信和What's App头像照,是一部买餸车和一个廉价行李箱并排在一起。这代表什么?据她解释,这是她生活中最常用的两件工具。她是个反消费主义者,享受购物之乐,唯在采购三餐食物。因此必定亲到菜市场买瓜果鱼肉,把购物车塞得满满的。至于外游,她和丈夫奉行简约出行,几乎是各自一个手提行李走天涯。

  谈到这位作家如何百足,不得不提她二十多年来和家人一起经营一间微型书店,偶尔还为朋友出版一两本书,每年举办一次公开书展“澳门书市嘉年华”。八年前组织一个社团“澳门阅读写作促进会”,口号是“阅读改变命运”。三年前发起“阅读·关怀”,一人捐一书到贵州偏远农村小学的活动。她于退休后不久开始参加澳门助学内地农村活动,自言助学扶贫之余,另一个目的是认识祖国。

  “阅读·关怀”计划缘起于母亲去世,为环保她婉拒亲友送花牌花篮,把丧礼帛金捐汇助学团体,买图书赠贵州山区学校。一次性的捐书燃起了她的“阅读改变命运”信念,把它变成年度计划,还亲到广州图书批发市场挑选优质图书,定期配送内地农村学校课室图书角。

  谈到关怀他人,沈尚青的散文不止一次写到救助落难澳门的异乡赌徒的故事。身为澳门居民,拯救输至不名一文赌徒,送他们回家,“脱离险境”,她认为是赌城居民的“应有之义”。

  沈尚青的助人应有之义范畴不止于此。2015年中有新网媒约稿,她相当纠结:这把年纪是减工作量而非增加的时候,但又想尝试新媒体写作。终于,她给自己找了个写的理由:把稿费捐予战争难民(联合国难民署及叙利亚难民)。为最苦难的人而写的推动力,神奇地使她坚持了四年而不曾脱稿,期间稿量更由双周增至每周,直至2019年中网报改版,停止博客栏为止。

  和沈尚青同枱食饭,从来不会感到无聊。她天天读报、常常旅行,话题能够从国际大事讲到乡间小物。她聊起天来,中气十足,加上性情开朗、为人直率坦诚,常是笑声震耳。但她的谈笑风生里,没有作家的气派,也从不抛书包,你不会认为她在刻意谦虚,而是掏心掏肺的邻家阿姨唠家常,让人心里总是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