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疫情之下,焦虑围绕身边 你想过求助专家吗?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2月25日        版次:A14    作者:余燕红

    

  A哪些人容易有焦虑?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余燕红

  截至2月23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云上三院·疫期心理”使用者接近21万人次。

  云上三院“疫期心理”上线第一天有8688人完成了“疫期心理”自评,包括1954名中山三院医护人员,384名非中山三院的医护人员,6350名普通民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甘照宇表示,目前普通大众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表现:

  一、从疫区回来的人怕自己染病

  小Z从疫区回来,未感染,也过了隔离期,但不相信现在专家的话,对自己身上到底有没有感染病毒感到深深不安,怕传染给家人,会很有罪恶感。头疼,身上不舒服,但不敢就医。不敢让人知道自己去过疫区,怕受到小区中有些业主的嫌弃和排斥。

  他分析,这种受威胁感带来的过度焦虑和恐惧会产生躯体症状,如感到头痛、身体乏力,这些与肺炎类似的症状更让人心慌不宁,加剧负性思维,增加不良情绪。

  二、接触过从疫区回来的普通大众

  S女士逐渐感到疫情的严重,并由开始的不关心变为非常紧张,担心自己或者家人会被传染上,而感到很焦虑。S女士身边有从疫区回来、过了隔离期的人,但仍然觉得不放心。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看,人们总是会划分“我们”和“他们”,区分内外不同群体,容易对“他们”产生偏见。偏见以猜忌、恐惧和仇恨为特征,而偏见又会进一步导致歧视。

  三、小区有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

  Y小姐住的小区忽然被通知有确诊患者的病例,她很是紧张,天天关注业主群看看大家说什么,担心自己在小区活动中接触到确诊患者,把家中里里外外消毒一遍,还是觉得不放心。

  Y小姐的过度紧张,往往会出现“看谁都是携带者”“不敢出门、更不敢去医院”“感到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等想法。这些想法和行为可能会推动焦虑发展为恐慌,导致产生一系列盲目从众的行为,比如过量使用消毒剂、抢购方便食品等。

  四、身体易生病的群体

  小W身体体质不好,容易生病,抵抗力差,面对疫情,觉得自己更容易感染,而对自己的健康安全感到忧虑,睡不好,吃不下,情绪沮丧恐惧,对抗击疫情感到没有信心,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又觉得“反正我总会生病”,预防也没有什么意义,感到无望。

  如果一个人本身体质不太好,容易生病,那么在疫情面前,就可能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比较没有信心,认为自己面对当前疫情完全无能为力,感到无助和抑郁,也没有动力做出预防措施。

  五、为太多疫情信息所累的普通大众

  老L是一名关心疫情、有社会责任感的普通大众,恨不得自己能上前线参加防疫控制工作。最近,老L不停搜索最新疫情信息,提醒身边的人,但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他逐渐感到精神很紧张、焦虑;不久又有种倦怠感和麻木感。

  这些人在忍不住刷消息的同时,可能会开始莫名感到厌烦、麻木,感觉不到刷消息的意义。在短时间内,高强度地接触大量与疫情相关的负面信息,使人长期处于压力中;但自己的行为无法很快缓解疫区的困难时,人的心理资源会被很快耗光,而让人缺乏继续应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