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脑海的储存库里,除了作家的作品之外,还有其音容笑貌的鲜活记忆。比如:严歌平严歌苓兄妹俩,一个大智若拙,一个秀外慧中;刘震云冷幽默下暗藏机锋;阎连科三分荒诞,七分真诚;王朔伶牙俐齿,冷眼毒舌;王蒙阅历人生沧桑波诡云谲的睿智;王德威儒雅潇洒中深刻敏锐的洞察力;还有那“等你,在雨中”的余光中,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的王鼎钧,更有那像西北黄土地一般深沉凝重的陈忠实…… 当年遇见陈忠实,清癯峻峭,满脸皱纹,一种内敛沧桑的神色像黄土地一般深沉凝重。 西北汉子的质朴,全在一口方言里。啃着馒头将自己封闭在偏僻山沟四五年,捧出一部大气磅礴、颇具史诗品位的《白鹿原》,被称为“死后能放在自己棺材里当枕头”的书,将读者眼光拉向大西北那片饱含苦难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 一个作家创作多种文体,这往往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互补。作者对自然、对社会现象的思索,对艺术实验的探索,为读者打开一扇扇窗户。作家每一天都应是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创作始终以厚重的生命体验与思索为主线贯穿其中,别具匠心。 陈忠实认为《白鹿原》是在一个高度上体现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艺术表达。读者的认可对于作家来说也是最好的心灵慰藉。“读者是作品存活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