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卫平 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摄 |
经过一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迎战新冠肺炎这场疫情中,广州从物资储备、启动应急响应,到集中收治重症病人、采用先进技术实施救治,均反应迅速、积极应对,救治工作有条不紊。截至3月10日24时,广州收治确诊病例347例,患者治愈率达93.7%。这既得益于2003年抗击“非典”的经验,也是广东人积极主动、胆大心细的务实工作做派的体现。 1 提前20天就储备防护物资 1月24日,疫情来势汹汹,广东快速反应,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蔡卫平表示,去年12月,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部感染的传染病。考虑到由于临近春运,人员流动大,必须提高警惕,所以,市八医院立即着手准备,去年12月底开始采购,今年1月9日就已储备1万多个N95口罩和6000套防护服,同时还购入100多个正压呼吸头套。这些防护物资在后来给病人插管、呼吸机操作、核酸检测等环节派上了大用场,极大地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新安装的三个5吨液氧罐也在1月13日启用,保证了病人氧疗的需要。 与储备抗疫物资同步,医务人员也迅速反应,提高警惕性。早在1月3日,市八医院就组织召开了班子会议;1月6日又召开了院长办公会专题讨论疫情应对,对医护人员开始了集中培训;1月17日取消中层干部休假,20日正式通知全院启动备战状态。 就在这个时候,广州确诊的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被送往市八医院接受治疗。“此时,医务人员已经做好了相应准备。”蔡卫平说,“当时把1号楼整栋楼空出来作为隔离1区,完全按照应对埃博拉病毒的方式来接诊新冠肺炎患者,先用单独一间的隔离病房ICU,在那边监护好、隔离好。到后来,接诊的病人逐渐增多,确诊患者两三人一间病房”。 “在春节前,已经备有四个病区,一个病区接一个病区地接收病人,这个过程有条不紊。”蔡卫平说,“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都是整编过去。而且他们都是提前一天去熟悉场地,把电脑、仪器设备调试好,第二天就可以收治病人,开展救治工作。” 不管是物资准备,还是病区隔离,市八医院的准备工作对后期抗击疫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正是这提前20多天时间,给我们理顺了就诊流程等,收治病人时便很有条理,不会慌乱”。 2 氧疗插管等手段及早介入 作为广州市的传染病专科医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市八医院在此次疫情期间收治的病人量最多。据统计,在市八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中,80%是轻症,20%是重症或危重症。蔡卫平说:“我们特别关注重症或者危重症患者,尤其是由轻症转重症的患者。” “集中收治重症患者,这个想法在市八医院很早就被提出来。当时我们把重症集中收治在隔离1区,其他病区收轻症病例,一旦发现病情加重,就转到隔离1区,由ICU看护和治疗,这样针对重症患者的治疗会及早实施。” “隔离1区有200张床位,当时接诊了差不多190多个病人,几乎是满员状态。其中可以收治24个重症或者危重症的患者。重症、危重症患者有专门的护士监护,一旦病情有变化,马上反映给医生,及时处理。分级分层的管理,让患者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此外,每天还有专家组例行巡诊。” “刚开始救治病人,没有什么系统的方法,只能见一步走一步。治疗一段时间以后,慢慢也摸索出一些经验来。”蔡卫平说,“抗感染、抗病毒等药物都尝试着用,因为病毒根本就不会因为用了所谓的‘特效药’后核酸就会转阴。所以,大家也就不再过多地迷信特效药,更多的是综合治疗,而不是单纯针对病原体的治疗”。 “进行综合治疗,一方面是减轻炎性反应,适度使用一些免疫调节的药物。另一个方面就是氧疗,这是广东救治方案的共识,及早介入氧疗,指征放得比较宽,而不是等到患者非常缺氧的时候才用上,因为患者机体的炎性因子风暴很可能就是在严重缺氧的时候被激发出来的。所以,强调给患者氧疗。在以前,医生对氧疗还是有一点忌讳,担心患者会依赖,实际上在面对危急状况时,先救命才是硬道理。” “同样,对插管也是放宽了条件。”蔡卫平说,“这一点跟2003年‘非典’时的做法有很大不同。那时,直到最后关头才去做这件事。之所以会更谨慎地插管,主要有两点考虑:第一,当时呼吸机没那么多。第二,当时的防护条件不好,一旦气管插管,可能会导致医务人员感染”。 此外,对先进的生命支持系统,比如ECMO(体外膜肺氧合)的使用也是非常积极。蔡卫平说,市八医院最高峰的时候,同时用了4个ECMO。这是医院之前从来没试过的,因为医院只有一台仪器,其他三台都是借来的。“这种先进的生命支持系统在‘非典’的时候没有用过。17年后的今天,我们都用了,还有像CRRT(持续血液过滤),可减轻炎性反应,改善电解质水电平衡。可以说,先进的医疗设备对救治病人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3 传染病医院应更“综合” “对抗一个疾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仅仅依靠感染科医生肯定是不够的。”蔡卫平说,“感染科的医生用呼吸机一定不如呼吸科的医生,而呼吸科的医生用ECMO,一定不如ICU的医生,各有所专,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把他的专长用上,救治的水平就能提高。而且也能避免因为某个专业知识的缺乏而导致可能出现的误诊或者是处理不到位。 ” 治疗一个疾病如此,建立一家完备的传染病医院亦是如此。蔡卫平认为,传染病医院应该建成一个综合性病院,而不应该只有传染科,还应有重症医学科、呼吸科、血液科等,最好就是大专科小综合,最起码综合科室的水平也不差。这样一来,也不至于每次遇到疫情等都需要从外医抽调专家支援。 从2003年“非典”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州各医院的防护装备和医疗水平都有所提高,但今后可能还会遇到传染病流行。对此,蔡卫平指出,“总结过往经验,对医护来说,最最重要的就是谨记‘普遍防护原则’,特别是在急诊科和门诊,最起码要戴上医用外科口罩”。 “此次疫情消除后,我们针对传染病的防控也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不仅是对传染病,对所有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比如火灾、化学物品爆炸等,我们的应急系统能够快速反应,迅速部署,救治得当,才是一个高水平文明社会应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