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追踪冰河时代的“幸存者”——中华秋沙鸭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3月25日        版次:A11    作者:董玉清

     飞翔

     哨鸭在警惕四望

     捕获鱼食

     起飞瞬间

     夜归

     漳河越冬

     比翼双飞(雌鸭前雄鸭后)

     春归

  □撰文/摄影 董玉清

  3月,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也是百鸟徒归的季节。在湖北荆门漳河水域越冬的中华秋沙鸭,也踏上了向北的千里春归路。

  中华秋沙鸭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珍稀鸟类,为冰河时代(一千多万年前)的“幸存者”,全球不到2000只,数量比大熊猫还稀少,被誉为“水上飞羽大熊猫”。现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中华秋沙鸭类属雁形目鸭科鸟类,体长在49厘米-63厘米之间,嘴形侧扁,前端尖出,有别于鸭科其他种类的平扁喙形;嘴以及腿脚为红色。它们的白色胁羽上,由于长有恰似祥云纹的黑色鱼鳞状斑纹,所以又有“鳞胁秋沙鸭”之称。雄鸭的头顶有两簇长长冠羽,尤如清代官帽上的花翎。另外,中华秋沙鸭头部和颈部的羽毛,雄鸭的显黑色,雌鸭的则显棕褐色。

  中华秋沙鸭原产地在中国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只有零星个体偶尔飞到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每年的秋天,它们便成群结队从北方迁徙到长江南北两岸越冬,春天则北返。以山林间狭长的河流为主要栖息地,有时也飞往开阔的湖泊,潜水捕食鱼类。

  最近两年,笔者深入到漳河水域,追踪拍摄在此越冬的中华秋沙鸭的各种生态。通过观察发现,在此地栖息的中华秋沙鸭大约有200多只,它们习惯于聚群活动,但从不与其他野鸭合群,生活富有规律:清晨和傍晚,是中华秋沙鸭觅食的时间,它们喜欢在河汊游动,潜水捕食鱼虾;中午,会选择在阳光充足的沙滩或岩石晒太阳;晚间,便聚集在水中孤岛上的芦苇丛中休息。

  中华秋沙鸭非常警觉,每当群聚活动和晚上休息时,总会派出哨鸭站在远处四面观察,一旦发现风吹草动,便向同伴发出紧急逃离信号,于是,成群的鸭子就一只接一只地从水面迅速滑翔起飞,形成一条颇为好看的直线,壮观极了。

  中华秋沙鸭是大自然中的瑰宝,也是生态环境的风向标,哪里生态环境好,它就在哪里栖息安家。它们选择越冬的漳河流域,自古就是长江中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河。60多年前,人们在漳河兴修水利蓄水防洪,建成了漳河水库,成为江汉平原与鄂中西部交会处最大的人工湖泊。今天的漳河水库被辟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水质达国家一类标准,水中生长着各种淡水鱼虾,优异的生态环境,成为中华秋沙鸭聚集最多的越冬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