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脑洞大开 “棘鼻青岛龙”研究获新进展:鼻骨实心,但有更大的中空头饰

“新中国第一龙”头饰像“三明治”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3月26日        版次:A11    作者:那拉

     荷兰博物馆曾拍卖恐龙化石,一幅鸭嘴龙骨架拍出百万(资料图片)

     棘鼻青岛龙头骨,其特殊的“棘鼻”状头饰以及鼻骨根部有断裂(资料图片)

     北美洲的埃德蒙顿龙化石复原头骨,它也是一只鸭嘴龙类恐龙(资料图片)

  

  □那拉

  3月19日,Historical Biology(《历史生物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团队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合作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首次利用CT扫描棘鼻青岛龙奇特的头饰组成部分——鼻骨内部结构及头饰重建,发现其鼻骨内部虽为实心结构,但却有更大的向前上方伸展的中空头饰。此说支持了棘鼻青岛龙现有的归类,对目前陈列在中国古动物馆的化石标本提出了新的修正意见。

  A棘鼻青岛龙被称为“新中国第一龙”

  棘鼻青岛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现的第一具完整恐龙化石骨架,因此被称为“新中国第一龙”。它也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鸭嘴龙类恐龙之一,正型标本目前陈列在中国古动物馆。

  这一重要恐龙化石是于1951年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杨钟健带领的考察队,包括刘东生和王存义等,在山东莱阳上白垩统王氏群金刚口组的陆相地层中被发现并采集(现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1号地点),是莱阳鸭嘴龙动物群的代表物种。1958年,杨钟健在《山东莱阳恐龙化石》一书中对棘鼻青岛龙进行了详细描述,因其最重要的特征为“鼻骨呈空心棒状向前上方伸出,组成棘状的头饰”,据此将其命名为棘鼻青岛龙,并归入赖氏龙亚科。

  该套棘鼻青岛龙化石包括两个不完整的头骨及多个个体的头后骨骼,正型标本(IVPP V 725)是一具相对完整的综合骨架,副型标本(IVPP V 818)是一个更年轻个体,仅保存有头骨的后半部分,同一地点还有一些零散的头部骨骼和大量头后骨骼,也被归入这一属种。

  B因头饰特殊 被分至“赖氏龙亚科”

  鸭嘴龙类是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大型陆生植食性鸟臀目恐龙,其化石分布广泛,除大洋洲外其他大陆均有发现。鸭嘴龙类最明显的特征为头部扁长且具形似鸭嘴的吻部,以及复杂的齿列和强大的咀嚼系统。部分鸭嘴龙科成员具有形态各异的头饰结构,因其头饰形态不同,鸭嘴龙科又可分为平头的和具有实心头饰的栉龙亚科,以及具有空心头饰的赖氏龙亚科。

  杨钟健最初的研究认为,棘鼻青岛龙具有中空的呈棒状且顶端分叉并向前上方伸展的特殊头饰,这与其他鸭嘴龙科成员的头饰明显不同。所以,自棘鼻青岛龙被研究报道以来就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其头饰的有无、形态特征、是否中空及其属种的有效性等存在较大争议。部分学者怀疑,其主要以鼻骨形成的头饰并非空心结构,认为可能属于栉龙亚科并质疑其属种是否有效。

  C首次发现其鼻骨内部 不是中空管状结构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汪筱林团队首次重点对棘鼻青岛龙向前上方伸展的鼻骨进行了CT扫描和三维重建,在无损状况下对鼻骨内部结构进行重新观察和研究。

  CT扫描的结果显示,棘鼻青岛龙鼻骨内部不是中空的管状结构,而是实心的类似“三明治”结构。即鼻骨内部由中部条带状的高密度部分和两侧的低密度部分构成。

  研究者支持杨钟健最初描述的“鼻骨向前倾斜”的说法。他们还认为棘鼻青岛龙鼻骨内部虽为实心结构,但其与上颌骨共同组成了比目前正型标本所显示的更大的向前上方伸展的中空头饰,与典型的赖氏龙亚科向后上方伸展的头饰也不同。

  研究还发现了棘鼻青岛龙鼻骨的另外一个形态学特征:在鼻骨根部分成两支,有一个窄条状结构夹于其中。无论外部观察还是CT扫描,均显示这一结构与周围的鼻骨和额骨有明显界限,且密度也有所不同。因此他们认为,这一结构应该为一个被沉积物填充的窄沟,是从鸭嘴龙超科基干类群和一些较原始的赖氏龙亚科成员所具有的额骨鼻骨囟演化而来,而并非此前学者认为的“额骨前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