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拒绝流行】

读与写互相成就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5月10日        版次:A07    栏目:人文周刊·七杯茶    作者:

     曹林 北京时事评论员

  上次的文章谈了“以记忆之网锁住知识”的读书方法,其实有了网状勾连还不够,要让别人的思想真正固化为自己信手拈来的个人知识,进入默会的心智结构,还有关键一跃,即要动笔去写,在写作中应用,把记忆和记录中储存的“死知识”,变成与日常、当下舆论场中的现象、问题、热点关联思考的“活思想”。读书与写作互相激发、成就和巩固,写作在应用客观知识中创建了个人知识,这是一个让一个勤劳的读书写作者变得越来越厚重的良循过程。读书,不是记忆的过程,要通过写作去记忆。写作,不是一个“掏空”自己知识储备的过程,而是激活记忆之网的过程,推陈出新,知识因此活络为一个人的思想,就不可能忘记了。

  我还记得2002年刚开始写新闻评论的时候,首先是因为在大学期间读了不少书,知识积淀让自己有了表达冲动,那些思想火花点燃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身体里涌动着一种表达欲。当时读了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些书,朦胧地知道了他的一些观点,比如他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误解了语言的本性,提出了一些根本就不存在的问题,思想混乱不堪,哲学的目的就是让人聪明,厘清头绪看到混乱后的本质。这段论述中有一段妙语,我当时就记下来了,他说:一个人陷入哲学混乱,就像一个在房间里想要出去又不知道怎么办的人,他试着想从窗子出去,但窗子太高;他试着从烟囱出去,但烟囱太窄;其实只要他一转身,就会看见房门一直开着的。

  记下来,“养”在我的读书笔记中,如果不用,当时再兴奋、记得再牢,也会忘记的。很快就“等”到了用的机会,几天后有一条新闻说,某地酝酿一项针对车辆管理的制度,即“尾号无4”,避开4这个很多人忌讳的数字。此举引发争议,有人说这是在迎合不健康的数字迷信心理,等等。在题为《“尾号无4”的帕累托改进意义》的评论中我就借鉴了维特根斯坦这个思想,批评了那种刻舟求剑的僵化思维。因为在评论中灵活地运用阅读中积累的思想资源,刚出道的这篇评论,后来得到了很多评论名家的赞赏,大大增强了我作为评论新人的信心。这个写作应用过程,就让相关知识和思想固化到知识结构中不再发生“流失”。

  如果说思想和知识是一种财产,那么,洛克的洞见是,财产权来源于劳动,劳动这种行为使物品本身附着了某种排除他人共有权的东西,物品的自然形态被改变,劳动产生了私人占有。实际上,写作即是一种在思想中“固化”某种资源的劳动过程。阅读,读的还是别人的东西,记下来,仍然是别人的东西,一段时间后,还会“还”给别人。进化论说“用进废退”,读书和记忆也是如此。你在写作中去灵活应用,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去思考,把书上的知识和别人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注入自己的思考,这才使记忆完成关键一跃而有了自己的劳动,驯化成了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