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横眉热对】

我与王肇民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5月10日        版次:A07    栏目:人文周刊·七杯茶    作者:

     杨小彦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

  王肇民先生是我当年就读广州美院油画系时的素描课老师,上课时他言传身教,严肃认真,现场作画,解疑辩难,思路清晰,具体到位,让我受益匪浅,至今难忘。我曾经撰写了两篇专论探讨王先生的艺术成就,从他的“形是一切”到其所处时代,力图勾勒出一个艺术家的追求意志与精神诉求。坦率说,迄今为止,在讨论王先生的艺术成就方面,可能我之所论仍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节点。其实还有余论,以后倘有机会定然续之,以遂心愿。

  我必须承认,当年王先生教授素描课时,因为我缺乏才气,所以他对我应该是没什么印象的。他表扬的总是班上的几个女同学,最后给出的成绩也是她们最好。毕业以后,我转向艺术理论研究,加上个人性情总刻意回避与上一辈人的交往,所以和王先生并没有特别亲密的接触。最密切的一次是,岭南美术出版社准备出版王先生的大型画册,我做责任编辑,登门求教,王先生亲自把他的作品一张一张地翻给我看,看到兴奋处,还涨红着脸朗声说:“这幅画,你看,多么有生命力!”王先生的女儿王季华女士,也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坐在一旁,善意地提醒父亲,千万不要激动,要注意身体。不过,从那一次亲密接触当中,我隐约发现,王先生对我并没有太多感觉,甚至可能还不太记得起我究竟是他的那一届学生。况且我很不习惯与名人合照,所以也没有留下表示“传承”的照片。

  听他家人告诉我说,王先生阅读了我的第一篇专论《形是一切》,给出了评价,是典型的王肇民式:“这个人看来还比较了解我!”

  的确,我自以为比很多人都了解王肇民的艺术,评价也应该是恰当的。不过,王先生仍然对我没有太多的印象。这样挺好的,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关系一般甚至淡然,对研究是有好处的。毕竟,研究不是吹捧,不是说好话,研究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