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偷捕江鲜须硬核惩罚来抑制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6月17日        版次:A06    栏目:热点快评    作者:杨朝清

  □杨朝清

  目前,长江“禁渔令”实施已近半年。“物以稀为贵,越是禁止价格越高。”长江沿线某市商户告诉记者,“刀鱼的价格比往年涨了一倍,供不应求。清明前的长江刀鱼刺很软,一公斤甚至能卖到6000元左右。”暴利驱使下,对长江鱼类的捕捞、运输、销售,已形成完整的黑色地下产业链。(6月16日北京晚报)

  国人喜欢吃也讲究吃,老百姓一些重要的价值观都和吃密不可分。对于一些吃货而言,江鲜就是不可辜负的美食。尽管江鲜的价格越来越贵,甚至“一刀千金”,却依然有人不惜为此一掷千金。为了不可辜负的美食与难得的风味,一些人愿意付出高昂的代价。

  珍稀的食材、考究的制作技艺和优美的消费环境,共同成就了江鲜在消费金字塔上的高位。消费那些一般人吃不到、吃不起的商品,成为一些人建构社会地位与身份认同的一种工具。在现代社会,消费的符号功能被不断放大,消费上的差异成为一些人进行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手段。“一刀千金”带给一些人的不仅是味蕾上的新鲜与刺激,还有心理上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从数十年前普通劳动者都消费得起的家常小菜,到如今深受成功人士青睐的美味,刀鱼已经从昔日的大众消费异化为今天的精英消费,让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由于水域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以及竭泽而渔的过度捕捞,大的刀鱼越来越难以捕到,小的刀鱼也就不能放过;小的刀鱼还没有长大就被涸泽而渔,大的刀鱼自然也就越来越少。

  越贵越有人捕,愈稀奇愈有人吃;完整的利益链条,让江鲜的生存生态越来越脆弱。在一个注重利益变现的时代里,“只管曾经拥有,哪管天长地久”的功利、短视,让刀鱼的生存生态越来越恶化。

  “禁渔令”的适时推出,给过度捕捞戴上了“紧箍咒”,通过外部的约束力与控制力来实现“留有余地”,从而给江鲜提供喘息的机会。

  当江鲜的数量逐渐增多,它们或许有重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一天。

  当制度的篱笆扎得不够严密和紧实,一些人就找到了“钻空子”的空间。部分消费者畸形的消费欲望,让偷捕江鲜变得有利可图;在暴利的驱动下,一些人铤而走险;他们擅长“躲猫猫”,千方百计地绕过规则。只有提升违规成本,建构一道周密的监管网络,让偷捕江鲜的人们付出沉痛的代价,他们才会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