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美不过三代:康雍乾瓷器美人举隅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7月27日        版次:A12    栏目:鉴藏有道    作者:吕子远

     清乾隆广彩仕女小茶碟 美国亚特兰大Henny B.Moog旧藏

    

     清康熙 五彩《鸳鸯绦》故事图棒槌瓶(局部)

     清康熙 五彩仕女婴戏图盘(局部)

  文/吕子远

  作者简介:吕子远,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地方史研究。现任职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古器物部,从事研究鉴定工作

  

  瓷器以仕女作为装饰,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宋元间或有之,直至明代才逐渐盛行,成为瓷器装饰上常见的图案。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伴随着釉上彩绘技术的成熟,瓷器仕女图的绘画愈见精细,并和前代相比,呈现很多根本的变化。

  过去瓷器上出现的仕女,大都简单满足于整体形似,对于容貌五官的细节并不讲究。这些仕女大多出现在一些大场景之中,对于观者而言,像是站在远处窥盼倩影,其颜色之美,则在似有还无中。

  而自清代以来,瓷器上的仕女长相变得精致起来,画工更讲究五官的比例和眉目发髻的细节,以呈现女性的美丽姿容。或者构图上,将视点近景聚焦在一位女性的身上,特写她的撩人仪态和娴静容貌,让人仿若身处其侧,遂得将红颜仔细打量。

  随着康熙朝五彩工艺的进步,瓷器上的仕女更是涂脂抹粉起来。最常见的,是用矾红勾描脸蛋、五官,以及点唇;而墨彩细描发髻、勾眉和点睛。比起釉下青花会出现晕散,釉上彩的线条更为纤细利落,美人的容貌也因此更为具体清晰。

  康熙雍正时期的五彩美人,大多有一个标准脸,杏脸朱唇,蛾眉凤眼,小巧含蓄的鼻子,若隐若现的双下巴,斯文内敛。其好处是精致悦目,不好处就是集体出现时,人人同款。如在当下,定会被讥笑为韩国加工,而当时则都是出自景德镇窑匠之手。

  景德镇“整”出来的标准美人,如今都身价不菲,她们除了长相雷同,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薄施脂粉,自有姿容。到了乾隆年间,一副好容颜不见得景德镇一家独擅,广州的外销彩瓷大概是采用了“进口技术”而使美人的容颜大有改观。

  这一只乾隆仕女小茶碟,比起景德镇仕女,显然要妩媚许多,就其五官而言,彩匠使用了西洋画法,以浅淡的矾红给仕女脸蛋增加光暗效果,使五官立体了起来,让我们能在视觉上感受到美人白皙紧致的肌肤,而特别是眼眶至鼻梁两端位置的颜色加深。鼻子比起景德镇制,立马挺直了许多。再者,就是她的凤眼,小而有神,何以致之?

  放大细看,原来是上眼线特地用了墨彩勾描,而且眼尾勾拉延伸,微微上扬,其效果与时下化妆处理眼线之术如出一辙。再看樱唇下瓣,轻轻留白一道,远观仿若涂了唇彩,莹润丰满。这在景德镇五彩仕女图上甚为少见,简单一笔,增媚不少。当时彩匠能洞察此机,真是耐人寻味。

  清三代的仕女图之美,完全不仅仅限于脸蛋。美也从来不只在局部,而在于整体。三代瓷器上的女性图案特别之处还在于动作丰富,千姿百态。

  三代精品瓷器上的仕女图,常是推陈出新、别出心裁的,一反过去仕女图端庄鹄立的假正经形象,而更着重展现女性的体态和个性之美。虽然当时女性裸露的部位仅限头手,但工匠却能竭尽才思来展现女性的身体线条,令之若隐若现,引人浮想联翩。她们体态多姿,大多歪首扭身,或回首顾盼,或支颐远望,或倚身翘臀,或翩翩起舞,或昂首摇扇,作男子阳刚之态,或学病梅倚身,摆动横斜之姿。一不小心,皓臂全陈;有意无意,金莲微露。甚至我们还能看到近世流行的叉形手势。无论原作是否有着设定的故事主题,但这些给予女性的多变姿态无疑是一种大胆而新颖的尝试。

  瓷器上这种对女性身体的再发现,早在明万历的瓷器上已可看到端倪,并一直延续到改朝换代之后,至康雍乾三朝臻至极盛。究其背后,是明末以来整个社会风习使然。

  晚明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墟镇的繁荣,极大刺激起人们对金钱物欲的追求以及对精致生活的向往。入清以后,更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竞相奢华。从晚明士大夫对传统和经典的质疑,到清儒那里更是肯定了告子“食色性也”的观点。人们对于女性身体和容貌的赞美,日趋世俗,不再依附忠孝节义的古老框架。

  从万历到乾隆二百多年间,才子佳人小说层出不穷。《牡丹亭》《金瓶梅》《聊斋》《红楼梦》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画卷上的美人,也不再假装端庄正经,身份也不尽是神仙后妃,从仇英、唐寅笔下的各种仕女,到清宫焦秉贞、冷枚的仕女图册,雍正著名的《十二美人图》,我们从中能强烈感受到那些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把握的女性之美。

  清三代瓷器上的仕女图,有的源于小说戏曲的绣像,有的来自书画大家的仕女名作,或者根据传统题材给予全新的创作发挥,使得这一时期的瓷器上涌现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女性形象。她们大多出自工匠众人之手,不再作为宫廷的点缀或是士大夫宴会的陪衬,而几乎都是闺房、庭院、案头等等家居生活场景,即使是以麻姑仙女的形象出现,也是笑容可掬,跃然如生,充满着世俗气息。这一切不仅反映着士庶阶层对美好生活的想象,直白描述着他们眼中的女性之美,也隐含着明末清初社会巨变的细节,让数百年后的我们得以在文字以外了解更多有关那个时代的世态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