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王璜生:重启的“呼吸”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8月02日        版次:A08    栏目:    作者:朱绍杰、周欣怡

     《风之痕黑白001》 艺术微喷

     《呼/吸》(装置、影像、声音)

  

  文/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周欣怡

  

  2020年8月2日至9月27日,由于疫情延期了半年开展的《王璜生:呼/吸》将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展出。本次展览由著名学者、上海复旦大学顾铮教授担任策展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协办。 

  “呼/吸”是王璜生此次个展的关键意象。装置影像《呼/吸》将 “氧气瓶”作为生命急救手段的象征,交织着对生命消逝的感怀和对生存的希望。策展人顾铮如此评价:“在今天全世界曾经一度为呼吸机的短缺而焦虑苦恼、并加紧生产呼吸机的时候,氧气瓶这个意象所提示的呼吸之于人、之于生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就不需要任何说明就一目了然了。” 

  《王璜生:呼/吸》的同名展览,也将于8月15日至9月22日在德国哈根奥斯特豪斯美术馆举行,展出大型装置《界》《缠2》以及影像、摄影作品《呼/吸》《风之痕》《线·构图·现实》等。 

  王璜生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专访。

  

  羊城晚报:回顾您近年的数次个展,本次个展所呈现的创作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王璜生:这几年做的展览中,比较大型的是2017年在北京民生美术馆所做的《边界空间》,以及这次的《呼/吸》。这是比较大的一个跨越。其间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展览,是2019年9月在香港艺术中心所做的《生命线》。

  这三个展览都有一个共同点:关注现实,同时也会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艺术特点来进行创作。而这次个展的跨越之处体现在,一方面更贴近现实,一方面又希望超越现实,不只是抓住一个具体的现实问题,而是更宏观地关注某种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

  这次的《呼/吸》是我自2019年开始就在准备的。源自我对氧气瓶的特别兴趣,它既是生命的必需品,但它的形状又像导弹、鱼雷或其他爆炸物,象征着威胁。我觉得其间的多层含义、矛盾关系,可以作为特别的素材来应用。

  羊城晚报:本次展览中有作品创作于疫情期间,这对您的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王璜生:展览名字定为《呼/吸》,原定是2月在龙美术馆展出。我所有的请柬和海报都在1月底印好了,每个请柬里还加了一个“呼吸管”。虽然因为疫情出现就没法继续办,但因此这个展览以及我的相关创作,似乎也有了一种特别意义。

  因此展览加入了疫情期间我的一些新感受,增加了新的作品。大规模疫情不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节奏、进程和结构,甚至会改变国家、集团的布局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对于新冠病毒,每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的感怀和思考。

  我在这次疫情期间创作了两组主要作品:一是《疫情日记》,疫情居家期间,我每天都在关注事态的发展,也每天记录自己当时的心情;另一组作品就是《风之痕》视频,包括绘画、摄影等形成作品整体。这组作品更多地关怀生命的脆弱、沉重与美丽。生命如烟,美丽却又容易逝去。

  羊城晚报:今年以来,不少艺术家以疫情为题进行创作,水平不一,您对此如何评价?面对重大题材,艺术与艺术家何为?

  王璜生:每个艺术家都会强调个性,每个人面对种普通现实或特殊环境,都会有自己表达的切入点和艺术上的特点。作为艺术家,一方面要非常真诚地面对自己对现实和生命的思考,同时又要恰到好处地运用自己的艺术方式进行表达,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