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清江 通过手机号就能查到他人实时定位?近期,多款定位类App进入公众视野。据称,在相关App上,用户可通过手机号追踪家人和朋友的位置、查看历史轨迹等,不少App在应用商店的评价数达到数万。记者发现,在此类App上要实现这一功能都需要获得对方的授权。此外,大多数App均要求付费才可解锁相关功能。然而,在投诉网站上,这类App被指存在“虚假广告”“扣费问题”“定位不准确”等情况,有消费者要求退费却无果。(8月17日《南方都市报》) 通过手机号就能查到他人实时定位,这在技术上并不难,包括针对手机卡的信号追踪,也包括用户使用过位置信息功能,如导航、发生社交信息等等,所形成的痕迹,就形成了个人现实的历史活动轨迹。《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明确,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而行踪信息也被认定为个人信息,受到法律保护。因此,定位类APP必然会对个人信息安全带来影响与挑战。 尽管报道也显示,诸多类似APP要实现这一功能都需要获得对方的授权,似乎有了起码的安全保障。但事实并非如此,从技术原理来讲,个人授权并非技术手段,而只是免责的程序而已,所谓的APP之所以能够具备实时定位以及轨迹信息查询功能,在于APP后台能够完整收集任何用户使用手机相关的位置信息,而是否授权只是决定了所收集的信息能否会被前台推送,这也意味着手机卡追踪、用户位置信息收集等监控手段,会因为定位APP的开发可能披上合法的外衣,从而让用户个人行踪信息安全的防范之门洞开。定位类APP的开发与应用,很大程度其实还是迎合了窥探与监控的畸形欲望,有偿使用逐利的背后,可能沦为幕后个人行踪隐私信息非法交易的温床。 同时,从功能的需求来讲,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被追踪与监控,除了隐私被侵犯之外,还会面临着相互的心理信任危机。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这种APP的服务既是不道德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定位类APP缺乏足够的正当必要性,不符合技术应用的基本伦理。 有一些特殊群体,如儿童、失能老人等,因为缺少自我管理能力,需要随时掌握其行踪,以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可以使用相应的位置监控技术,但也不等于一定要监控个人手机,例如用得比较多的儿童电话手表和老年人防丢失手环,这些手段都是有节制而可靠的。至于彼此间的实时位置共享,在手机社交与导航方面都有成熟的功能。 不难看出,定位类APP既没有必要,也缺少正当性,影响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弊远大于利,应被严格禁止商业化运用。
-
即时新闻
定位类APP应被严格管制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8月18日
版次:A09G
栏目:今日论衡之公民问政
作者:房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