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东智能装备行业“小巨人”练好企业内功,疫情下危中寻机

高水平生产方式不只是机器换人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9月02日        版次:A03G    栏目:    作者:莫谨榕、李志文

    


  总策划:刘海陵 林海利

  总统筹:孙  璇 吴  江

  统  筹:王漫琪 孙  晶 赵燕华

  

  羊城晚报记者  莫谨榕 李志文

  

  走进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的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明珞装备”),在占地数百平方米的创新体验中心及研发测试和产品展示区内,智能化装备、工业机器人正有序运行着,所有设备运行数据在工业物联网平台的监测下清晰明了,并能实时传回明珞装备的数字化运营中心,设备健康状况、备件情况、预警信息直观可见。

  “通过我们的自动化生产线,生产一辆汽车车身最快只需42秒,一条生产线可以做7款不同车型,一般1至2年的汽车生产线建设周期可压缩至4.5个月。”明珞装备董事长、CEO姚维兵一边展示智能化生产线一边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冲击,但在姚维兵看来,危中亦有机,明珞装备只要坚持加大创新研发、培育核心竞争力,就能为下一个春天的蓬勃埋下坚实根基。

  

  利用积累的技术爬坡过坎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2018年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与在场的中小民营企业负责人亲切交谈,肯定他们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

  在过去一年多来,明珞装备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以实际行动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进行注脚。一年多后,应对疫情突如其来的冲击,明珞装备多了一份从容与淡定。

  开工限制、人员不足、产能受限、供应链受阻、资金链紧张……面对疫情摆在中小制造企业面前的一道道难题,明珞装备第一时间评估形势骤变带来的影响,及时制定应急预案,成立了防线防控小组,积极利用其在智能制造和工业物联网的技术积累,帮助企业爬坡过坎、积极闯关。

  今年2月10日,明珞装备逐步复工复产。看到战疫一线缺少口罩,复工后的明珞主动请缨,与广州市机器人产业联盟组成口罩机研发生产团队,加速产线改造进度,协助口罩机器生产。仅耗时5天,该团队就一起完成了首批样机关键部件供应。迄今已完成约21万个关键部件的生产加工和装配支持。

  但受全球疫情蔓延的影响,部分国家和地区空运禁航,上游供应链采购材料设备无法及时供应,产品无法及时送达给客户,明珞装备的复工复产遭遇到不小的挑战。“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运营成本的提升。”姚维兵表示,“明珞装备在业内有一定的基础,年前我们已经拿到不少订单,疫情不会对客户和订单造成太大影响,但现金流是目前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内疫情的逐步控制,明珞装备有信心率先摆脱影响,继续在世界舞台上“大显身手”。目前,明珞装备去年首创落地的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服务平台(MISP)、智造家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IME)双平台联合应用,已经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本地一家企业应用了我们工业互联网IME智造家平台,轻量化的平台服务使其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利润率从10%提高到15%。”姚维兵表示。

  

  构建智能制造发展体系

  

  记者了解到,明珞装备成立十余年来,建立了国内第一条非标智能制造装备柔性装配线,搭建了国内第一个汽车生产线工业大数据智能分析与诊断平台,在汽车这个工业制造领域的最高竞技舞台紧紧抓住创新之箭,命中高质量发展靶心,一跃成了全球汽车装备行业的“小巨人”。

  “外部竞争环境的瞬息万变,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姚维兵告诉记者,培育核心竞争力是公司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关键,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产品竞争力,更体现在效率提高、成本降低、运营质量提升,甚至是一整套制造业体系提升带来的竞争力。

  姚维兵对明珞装备的发展蓝图有着清晰的规划:高水平生产方式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通过自动化、标准化、精益化、柔性化、数字化、智能化来构建智能制造发展体系。具体来说是,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减少投入,提高产出;通过柔性化的设计实现产品的定制化生产;通过数字化的管理提高供应链的交付效率和交付质量;通过智能化和工业物联网实现效率变革、质量变革。

  姚维兵的蓝图正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创新实践中成为现实。“5G工业制造联合创新中心”落户广州明珞装备,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自动钻孔机器人走出国门,广东省CPS离散制造数字化创新中心即将落成……“我们希望打造一个依托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的产业协同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帮助制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姚维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