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转换突兀 群像模糊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9月06日        版次:A06    栏目:观感    作者:何晶

  □何晶

  

  管虎导演的《八佰》给我带来的观影体验十分复杂,看得出导演试图表达的东西有很多,但实际上每一处都没有表达到位,以至于看完结尾,我的直接反应竟是愕然。不管宣传物料强调了多少次《八佰》的技术水准有多高,拍摄过程有多艰辛,单就院线放映的成片来说,《八佰》实在难言优秀。

  首先,影片的视角是从“逃兵”开始的,还没搞清楚为什么要在四行仓库和日军火拼的怯懦逃兵,因为不同的原因进入到军队,成为“敢死队”的一名。导演想要表达散兵游勇“人性的弱点”,从个体视角进入历史,这无可厚非,但怪诞的是,从个体视角到民族主义的宏大叙事转换得相当突兀。在电影里,你会看到原本想要游到对岸的逃兵,毫不犹豫又转头游回了战场;原本只是隔岸观火的“路人甲”,一夜之间恨不得自己也能参战;而作为观众,脑海里只有无数个问题:觉醒究竟是怎么发生的?驱动力从何而来?转折为何如此突兀?

  历史上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确实在抗战史上承担了“唤起”民族精神的功能,如果《八佰》从这个角度好好拍,散兵游勇如何扬起爱国情绪舍身大义为民族,倒也不至于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电影里拍了很多人,羊拐、老算盘、老葫芦、小湖北……遗憾的是,角色的面目几乎都是模糊的,甚至是负面的,以至于群像也是含混的,高光时刻几乎只剩下了陈树生捆着手榴弹英勇跃入敌军中。

  影片后半段,音乐响起,苏州河对岸的小朋友朝着士兵们举手敬礼,观众的情绪也随之快到顶点的时候,屏幕上出现的却是——特派员对谢晋元说:“这场战斗再继续下去,将会毫无意义。你们带来的这点希望,终究会变成更大的绝望。”在这一刻,导演如此设计的结果是两头不靠岸,什么都没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