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省人社厅“点亮技能之光”首场活动——

技能青年团走近何镜堂院士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9月20日        版次:A03G    栏目:    作者:张豪、郭思琦

     何镜堂院士与技能青年座谈交流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张豪 郭思琦

  

  华南理工大学东区住宅区内,有一座风景雅致的小庭院,这是8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的工作室。18日,这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是由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和广东省技工院校的师生代表组成的技能青年团。这是省人社厅开展的“点亮技能之光”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广东技工走近何镜堂院士”。

  

  好设计靠好工匠完成

  

  走进何镜堂院士工作室,像是来到了一座江南园林。院内建筑错落有致,绿树成荫,水池鱼儿嬉戏,宁静而悠然。这是何镜堂为自己和团队打造的工作区,去年获得了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

  此前,这里曾是一片年久失修的废墟。“这就是典型的广州‘老城市新活力’。”刚进门,何镜堂便跟技能青年团成员说道。

  今年82岁高龄的他,精神矍铄、气质儒雅。工作室展厅内,陈列了许多他设计或参与设计的建筑的照片,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大厂民族宫……何镜堂带领大家参观,并一一介绍。

  何镜堂说,一座好建筑不仅要有好的设计理念,也要有精细化的施工,需优秀的工匠来完成。“设计和工匠只是建筑的两个环节,彼此分工不同而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其中一环不行,建筑就会失败。”

  

  “只要努力,永远不迟”

  

  “只要努力,永远不迟。”座谈会上,何镜堂对技能青年团勉励道。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践行这句箴言。

  1956年,他高中毕业考入了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建筑学系,自此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5年,他成了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正式毕业的唯一研究生,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从事建筑工作。直到1983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何镜堂从工作多年的北京回到华南工学院,又重新拾起自己的梦想。

  调到广州第三天,何镜堂的老领导告诉他,深圳科学馆项目正在招标,问他要不要参加。“机会来了。”这是他的第一反应,于是他立马和妻子商量着开始准备。“花了20天时间设计出了一个方案,那段时间经常熬夜加班,没日没夜地干,虽然很辛苦但也很快乐。”何镜堂说,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作品被选中。这是他回到广东的第一件作品,也是他人生中第一个有影响力的设计,从此一炮打响。

  那一年何镜堂已45岁,还有15年退休。他说自己必须抓紧时间,所以每个项目都要做成精品。“做100件产品不如做一个作品,做100个作品不如做一件精品。”

  凭借一件件精品,1999年,何镜堂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始终对工作充满激情

  

  何老一生勤勉。每天早上9时上班、中午1时吃午饭、下午3时继续工作到晚上才下班——很难想象,这是一位82岁院士一天的作息时间。“我经常说自己是一个辛苦又快乐的设计师。”何镜堂笑着说,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与热爱,“你们应该感受得到,一提到建筑,我就很兴奋”。

  22岁的陈君辉是技能青年团的一员。来自广州城建技工学校的他,去年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摘得混凝土建筑项目金牌。如今,他已成为学校的一位教练。在他的带领下,今年有2名学生“杀出重围”,正准备参加12月份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

  “何院士对建筑的热爱执着令人敬佩。尤其是他说自己的事业从45岁起步,对每个建筑精益求精,这也是我们技工需要学习的。听了院士一席话,让我更热爱自己的工作,我也会一直坚持下去。”陈君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