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别让公务“剩宴”作消极示范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9月22日        版次:A07G    栏目:评论首席    作者:马涤明

  □马涤明

  

  记者近日在多地走访了解到,各地各部门单位等强化监督、加强教育,多举措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舌尖上的节约”正成为百姓在外餐饮消费新风尚。不过,公务接待、自助餐食等餐饮浪费情况仍较为突出,“面子”问题是造成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9月21日经济参考报)

  公务“剩宴”比百姓下馆子剩得更多,据说一个是为了讲面子,再就是标准定得高。餐厅服务员透露的“招待规则”是,只要总费用不超标就没问题。

  而在笔者看来,不管是“讲面子”还是“不超标”,支撑因素都是“不差钱”。如果没有足够的公务接待预算,拿什么讲面子?我们总是批评一些部门和官员铺张浪费、不心疼公款,恐怕是忽略了真问题——公务接待预算“不差钱”。

  公务接待上的浪费,一直是勤俭节约课题上的一个痛点问题。这方面,各级监管部门没少发文件,没少检查、曝光,也没少处理违纪部门和人员;虽说,各地遏制奢侈浪费之风正在渐渐形成,但像本文中提到的“面子性浪费”“不超标浪费”等情况,仍值得关注。

  针对公务接待的浪费以及滥花公款问题,一直以来的常态化监管多是主张,严格控制公务用餐标准,完善制度约束,强化相关监督措施等等。严格控制的弦不可谓勒得不紧,但这些“弦”是否勒到关键处,却值得研究。

  从记者在河南、江苏一些地方看到的情况——宁可浪费、不可不够,尽量多上菜;七八个人却上了足够20个人吃的饭菜;大家共食的菜品基本未动……不难看出,“相关监督”和“制度约束”形同虚设。

  而事实上,饭桌上的事从来都是不好监督的:监管部门不可能天天明查暗访。但换一个思路看,如果公务接待预算“差钱”,官员有心讲面子却不一定有足够的费用支撑,拿什么去撑“宁可浪费、不可不够”的面子?

  勒紧预算、预算定期公开,或许才是最有效的监督约束手段。如果将公务接待预算的每一笔支出乃至明细都晒在官网上,人人可见,就像被称为“全裸乡政府”的四川巴中的白庙乡,账本“裸露”到每一瓶酒、每一本稿纸花多少钱都晒得清清楚楚,奢侈浪费上哪儿去找市场?

  说到底,钱是“本”,接待标准是“末”;总是在“控制接待标准”上做功课,而忽略对预算的合理管控,是否又陷入了“舍本逐末”的路径?

  全民节约,政府部门无疑应该作出表率。如果一边是社会上的餐馆都在“N—1”,另一边却是政府公务接待“尽量多上菜”,那就不仅是一种物质的损失浪费,更是一种消极的示范了。

  而借此契机能否重提“取消公务接待”,也是目前公众舆论热议的话题。实际上,公务部门之间本不该存在“公务接待”事项,这实在没有太大必要——公共事务的沟通,不该以酒席联络感情,否则完全不符合公共服务的逻辑。纳税人也没有义务负担“公务人员感情成本”。中央领导外出用餐都是工作餐,地方官员为何要特殊?

  至于说招商引资,如果地方政府把招商环境搞好、把服务做好,足可达到投资人满意;投资人是来投资获利的,而不是来吃喝的,这个问题毋庸置疑,值得怀疑的倒是,是否某些官员借“招商引资”之名大吃大喝?借此机会做大“公务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