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一个专科团队如何捧得 “互联网+”创新大赛省赛金牌?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9月22日        版次:A15    栏目:    作者:崔文灿、罗悦

     团队与药企生产经理进行深入交流

  

  文/羊城晚报记者 崔文灿 实习生 罗悦  图/学校提供

  

  今年8月上旬,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结果出炉,来自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番职院”)的“英赛特”团队摘得金奖。

  “英赛特”项目,全称为“英赛特智能慧眼-医药包装缺陷在线监测专家”。其创始人林嘉豪介绍,项目聚焦于药品生产线的包装及外观缺陷检测。

  如今,林嘉豪及其团队正在积极备战今年11月的全国总决赛。这位22岁的年轻人和队友们怀揣的设计理念纯粹却不简单:他们想用自己研发的技术解决现在医药生产出现的检测难题,立志为药品的生产安全保驾护航,助力我国产线的改造,推动中国智造2025的步伐。

  

  脚踏实地,先把产品做出来

  

  2018年9月,林嘉豪考入番职院,10月便进入精密装备与现代检测技术研究所跟随老师一起做服务产业、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

  嘉豪的父亲从事电子行业,家中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对电子产品产生了丰厚的兴趣,总喜欢折腾出一些“小玩意”。在实验室与同学周永乾的相识,让嘉豪不再满足于那些“小玩意”,他想“折腾个大的”。

  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给了他施展身手的机会,他负责的药瓶检测装备项目得到老师们的认可,老师推荐他去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他马上在实验室组建了一支技术小队,把药瓶检测装备打造成创业项目,雄心勃勃地准备干一番大事业。

  2019年,林嘉豪团队首次出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但原本对冲击金牌自信满满的年轻团队仅获银奖,无缘征战更大舞台。

  回来后,林嘉豪默默用三天时间复盘商业计划书,写了厚厚一叠A4纸,红笔密密麻麻列出曾经被忽视的问题,鼓励大家重新出发。

  “在从学生到一个创业者的身份的转换过程中,很难不出现一种骄傲的心理,容易蒙蔽自己,看不见我们自己的问题所在。”林嘉豪在总结失败经验时说,“有了去年的参赛经历,我们会更加踏实、平稳地推进项目,只有脚踏实地地把产品拿出来,才会让自己的底气更足,更有信心去冲击国赛。”

  

  攻坚克难,突破技术瓶颈

  

  2020年,英赛特团队再次踏上征战“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路途。为了比赛中取得成绩突破,团队频繁开会讨论一些细节。

  然而,在研发期间也并非一帆风顺,团队在技术调整上遇到了不少难点,例如,在成像光源姿态调整与特征匹配及深度学习算法方面需不断更新,以实现与药瓶检测的现场环境相匹配。

  “为了找到解决办法,整个团队敲了整整三个月的代码。因为疫情,学校尚未开学,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只得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农户家里借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团队的不懈努力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深度学习算法对细微缺陷检测的解决方案,突破技术瓶颈。

  在今年的比赛中,英赛特团队采用机器视觉加AI人工智能技术,利用自主研发独特的可扩展特征匹配算法和深度学习算法两大核心算法,应用领域扩展到解决制药包装过程中的种种缺陷检测难题。

  

  发挥专科优势,借力校方支持

  

  作为一个来自专科院校的省赛冠军团队,英赛特的成绩打破了“专科弱于本科”的刻板印象。

  林嘉豪认为,相比本科来说,专科学生学的知识和技能更具有针对性与应用性,“就像我们的校训所倡导的——‘学以致用’。我们有专门的项目课程,我从大一就开始上项目化课程,学生需要把学到的东西变成一个项目,这是一个知识到成品的转化过程,我认为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林嘉豪说,英赛特团队的成功自然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和培养。学校为英赛特团队提供专门场地作为工作室,同时邀请校内外老师帮助学生进行技术开发及商业逻辑梳理,设立相应奖金以鼓励支持学生科研与创业。

  记者获悉,番职院打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边界,精心设计和开展了14门专创融合教学课程,进行校企合作,打通高职教育与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林嘉豪及其团队正在积极备战即将到来的全国总决赛。对此,他称自己“有些紧张,但也怀有对梦想、对未来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