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夺冠》的成功对体育题材电影创作的启示

从“不可能”到“不,可能!”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0月18日        版次:A06    栏目:    作者:祁海

    

    

    

    

    

    

  

     □祁海

  

  一部电影,能不能做到思想观念和艺术观念都出新?很难!这两者之一能出新,已属成功之作。

  但是,世界上再难闯的险关,也有勇者敢碰。

  取材于中国女排真实事迹的故事片《夺冠》,就做到两个观念都有新突破!这是我国体育电影在艺术上的一大突破,对今后同类题材电影的创作颇有启示。

  

  以现代观念诠释女排精神

  

  在许多人眼中,不怕流血流汗,夺冠为国争光,就是“女排精神”的全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女排每次夺冠,都是举国欢腾,《夺冠》上半部再现了这个燃情年代。

  但《夺冠》并非简单地怀旧,该片的故事延伸到21世纪,竟出现了另一番真实景象:新一代中国女排球队疲弱涣散,在国际比赛败多胜少,即使赢球也不见全国同胞上街狂欢。女排队员的价值观念也与以往不同,主攻手竟说她打球就是为了赚钱,让乡下父母脱贫;曾为国争光的女排老将郎平,竟出国当教练,指挥外国球队打败了中国女排。

  这是不是说女排精神已经过时?非也!《夺冠》要用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延续女排精神,主要是通过塑造一位反传统的“另类”爱国者郎平去完成。郎平真心爱中国女排,但她清醒地看到中国女排不可能脱离已发生巨变的大环境,中国女排若要重新崛起,队伍建设模式必须求新求变,为此就要承受比流血流汗更艰苦的巨大压力。郎平到外国球队执教,是为了拓宽国际视野,卧薪尝胆,但遭世人误解。她回国执教之后挑战旧观念旧体制,更是前路艰险,也要挨骂!忍辱负重,是一种更可贵的拼搏精神。

  对于“夺冠”的含义,郎平有新的理解。一位外国记者问:“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看重一场排球比赛的输赢呢?”郎平回答:“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等有一天,我们的内心强大了,我们就不会把赢作为比赛的唯一价值。”郎平培养的新一代球员也是强者,但“强”的第一标志已不是奖杯,而是看一个人是否有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只要有这种精神,即使不赢球也虽败犹荣!这就将爱国热情上升为人生哲理,使女排精神的价值大大拓展,冲出国界,让更多的人共享。

  《夺冠》后半部的郎平,已不是只会拼体力的运动员,而是一位改革家,其胸怀境界,是以往国产体育片里的主人公无法比拟的。

  

  融三大流派电影艺术于一炉

  

  当下观众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对艺术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回望新中国的体育片,不论是亮丽活泼的《女篮五号》《冰上姐妹》《女跳水队员》,还是触及运动员个人悲欢离合命运的《沙鸥》《排球之花》,都是轻量级的小巧型作品。《夺冠》完全打破以上模式,风格样式定位为厚重的史诗电影,有广阔的社会大背景,见证近四十年曲折变幻的时代风云,这样的大格局大气派,在国产体育片中当属首创!

  但是,电影写真人真事的历史,容易拍成平淡单调的流水账,《夺冠》如何攻克这个难关?

  电影艺术有三大流派:影戏美学的强项是故事好看和表演生动,影像美学的强项是画面造型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纪实美学的强项是生活氛围特别真实。这三大流派各有所长,又有各自的局限性。

  在一部电影里,能不能同时展示这三大流派的精华,使之交融互补?许多人认为无法三全其美,但《夺冠》又将这个“不可能”变成:“不,可能!”

  《夺冠》创作人员观念开放,多才多艺,善于兼容。无论纪实美学,还是影戏美学、影像美学的手法,都拿过来糅合一起,为我所用。

  写真人真事的史诗电影,其总体风格首先要体现纪实美学特征。《夺冠》表现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穿戴很土,但纯真热情。全国东西南北中的群众都围着小黑白电视机看排球赛,为女排夺冠而擎国旗举火把上街游行狂欢……经历过那个火红年代的观众,都觉得格外真实亲切。

  更难得的是,《夺冠》不是只求真实。《夺冠》很有戏,但并非胡编乱造,而是善于发掘真实历史中本身就具有戏剧性的生活素材,加以提炼强化,巧妙编织。

  该片借鉴了戏剧化电影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变化发展的手法。女主人公郎平在影片前段是勤学苦练为中国夺取五连冠的女排“铁榔头”,后来居然成为外国女排主教练,带领外国队在家门口北京打败中国女排,最后又回国当中国女排主教练,带领落后多年的弱队东山再起,打败外国强队,重登世界冠军宝座。

  如此大起大落的反复变身,充满强烈的戏剧性,但确是真实郎平的经历,不违背影片的纪实风格。巩俐扮演中年郎平,十分恰当,不仅是演技娴熟,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成熟,已到中年的巩俐阅历丰富,饱经沧桑,再不是当年《红高粱》里的小新娘,她就更容易理解郎平。剧中的郎平与陪打教练的关系也复杂多变,从亲密战友到竞争对手再到让贤互助,很有戏。

  

  才艺高超敢于探索

  

  抒情,是戏剧化电影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夺冠》也写出硬派角色的温柔一面。如:严苛的老教练在大年初一还逼女排队员练球,但同时又把队员的父母从天南海北请来和女孩们共度春节。刚硬的女队员居然给陪打的小教练编织了一件不漂亮但温暖的毛衣。多年后,小教练已成老教练,他观看新一代女排队员夺冠时,特意穿上这件珍藏的毛衣……观众不会考究这些细节是否虚构,因为它合情合理。

  《夺冠》不乏喜剧色彩。如扮演小教练和老教练的演员彭昱畅和黄渤,都富有谐趣喜感,在体育片中很少见,避免了刻板枯燥之弊。

  《夺冠》的造型风格也精心设计,体现不同年代的生活质感。影片上半部突出四十多年前的历史风貌,镜头调度沉稳,服装、场景多用有点“土气”的艳绿艳红,影调用偏黄大平光,颇像老旧的胶片电影。影片后半部突出现代感,镜头灵动活跃,服装、场景的造型多用流线型曲线,拍人物多用逆光勾勒轮廓,颇具时尚风格。这部体育片还有一大创造:拍摄中巴女排大战,特意请中巴两国女排再打一场,用13台摄影机同时拍摄,既有真实感,又可以根据艺术创作的需要(如镜头组接、运动、拍摄角度等),拿到有用的素材,提高了艺术质量。

  《夺冠》在一部作品中能让三大电影美学流派各展其妙,熔铸成新的电影语言,1+1+1>3,这就使该片成为充分发挥综合艺术表现力的新型电影,在国产片中极为罕见。

  人生一世,能获得一次重大成功已很难得。功成名就之后不吃老本,继续奋勇进取,就更难得!体坛名将郎平是这样的人,拍摄郎平故事的导演陈可辛、演员巩俐、摄影师赵晓时等也是这样的人,他(她)们都是早已获奖无数的影坛名家,但不安享过往荣誉,敢于创作难度特别大的《夺冠》,我不仅佩服他们的才艺,更敬重他们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