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生态诗写作的可持续性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0月18日        版次:A06    栏目:显微    作者:刘振周

    

  

  □刘振周

  

  华海的生态笔记集《一声鸟鸣》分为四辑:“与鸟对话”“另一种尺度”“回到季节循环”“从笔架山到静福山”。这贯穿了“时代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诗歌似乎可以处理这个现代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古代有王维、陶渊明等诗人进行田园诗的创作,诗人华海则可称得上是生态诗的当代探索者。

  鸟作为自然的细胞之一,在日常生活饰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多种文学体裁都有描写鸟以及作为重要的自然意象。而华海以自己的视角看待并非仅仅鸟本身,他有自己的思考,相对应的是他对自己和生态之间关系的一种考问与质疑。他并不像一般写作者那样毫无节制地泛滥抒情,而是理性回望——包括他的人生历程——也就是将生命与生态联系起来,更多的是生命感和哲思。

  作为散记(随笔录、杂记),无非是表达个人的见解,当然存在作者的审美,让人欣喜的是华海的《一声鸟鸣》并不以一般的“古典美”作为自己的美学主见。诗人所感受的时间(时光)流逝——大地的变迁,给诗人呈现一幅幅宏大景象,以及其中的不可抗力——从春天到冬天、从小满到芒种、从朝暮之间,“在一滴水珠面前沉淀,随着/柔韧的苇叶飘舞,我感到在靠近/另一种节奏,靠近万物原来的样子”(《初夏》),这就是作者所感受到的气候(时间)的力量,是一种现代性的感觉。

  “如果你想作一个诗人,首先要找回自己的故乡。”(《寻找乡野》),现代人的常态却是背井离乡的迁徙式,像候鸟,不断从一个城市迁徙到另一个城市。加上现代化在短时间内带来观念上的冲击,各个阶层的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故乡,这是诗歌的方向之一。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定义“自然”?到哪里寻找故乡?怎样缓解生存的焦虑?这是现代人需要思考的,也是生态诗的关注主题,可以为自然写作注入文学的合法性和可能性,以及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