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回归传统、主流化、融合、本土化……

一册“年度报告”透视广东文艺发展百态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1月01日        版次:A06    栏目:观察    作者:林岗

    

    

    

    

  

  □林岗

  

  回到家庭、回到社会、回到现实生活

  

  广东文联有已经坚持了十多年的好传统,这就是由文联文艺研究所牵头,调集各协会有专长的专家学者,撰写广东文艺发展年度报告。每年一册,从不缺席。从前叫“年度文艺观察”,现在改称“年度报告”。它其实就是全省在过去一年文艺战线成绩的总结和盘点,当然还有指出存在问题。现代社会,条分缕析,分工越来越细。每人各专一门,就像文学艺术现在也分化出十几个行当:文学、美术、摄影、影视、书法、曲艺、杂技、民俗等等,不一而足。每个行当各占一隅,虽说不是老死不相往来,可平日毕竟术有专攻,隔行如隔山。于是,即使在文学艺术这个大战线工作的人,也都不大知晓其他行当发展变化的状况。分工的细化带来了眼光视野的受限。如何克服?这就要既专又博。我的建议是不妨读一读即将出版的《2018-2019 广东文艺发展报告》,这不失为有效的捷径,它是一条进入面上观察各个文艺行当发展变化趋势以及存在问题的可靠路径。

  文坛像时序有春秋变换一样,它的热点、趣味和趋势不会永远不变,因为文学艺术是时代和社会组成部分。时代社会热点和趋势的变化会影响文艺的变化,文艺趋势的变化投射着时代社会的内容。我在唐诗人撰写的《2019年广东文学发展年度报告》中读到他写的一段话:“文学作品表现出的生活回归,这是一种精神趋势,指向的是今天我们关于人与人之间内在关系该如何修复。这种文学观念,在逐渐打破现代以来的文学创作惯性,即不再一心想着写就一些绝对独立的个体人物,而是有心去改变此前盛行了很久的个体要从他人、从家庭、从更多的共同体中割裂出来的思想认知,转而写出现代人要回到家庭、回到社会、回到我们所生活的现实生活中来。这是一种大的精神转变,是最近几年来中国文学、甚至世界文学的一种情感走向。这种精神认知,目前而言几乎成了广东中青年作家的基本共识。”唐诗人的观察很敏锐,我也相信这种文坛趋势的变化不仅仅是去年的现象,早几年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这种变化逐渐积累为创作界的“共识”。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思想解放和再次的“西学东渐”潮流,突破他人、突破家庭、突破性别乃至突破生活共同体的价值而追求表现个性和个人理念的写作成了文艺创作的主潮。想一想多年以前冠以各种名目的“××写作”,就可知道那时写作的越界、个性的至上确实是一时风气,也是文坛的时髦。可是之后随着国家的强盛和文化自信心的恢复,想象世界的钟摆又摆回来了。那些传统的价值,逐渐又唤起了作家们的垂顾,“主旋律”在创作的各个领域都成为有高度接受性的词汇。

  

  适应当代读者的新通俗文类正在生成

  

  从网络文学观察文坛趋势和趣味的变化有独到的可靠性。因为严肃文学或主旋律写作相对容易获得行政资源的扶持,就算自身有不足,也容易茁壮成长。于是,它们的趣味更多的是反映主旋律趣味。网络文学与此不同,它几乎完全靠阅读点击量而生存。虽说有行销、造势等商业手段的助力,但说到底它们的根基毕竟还是在阅读的点击量。没有一定点击量这一“真材实料”,要在网络世界存活下来是不可能的。网络作品的存活力来自四面八方的读者自发自愿的点击输送,这或许更能反映社会基本面趣味的趋势和变化。在郑焕钊、龙杨志撰写的《2019年广东网络文学发展报告》里,他们也指出了网络创作的“主流化”趋势,这与唐诗人说的创作“回归”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妙。严肃文学的“回归”当然是重新回到主流价值,而网络写作的“主流化”则是他们的写作向社会的主流价值靠拢。

  年度报告还提到军事题材的网络创作《超级雇佣兵》,这显然是海外版的《亮剑》。网络文学广东是大省,而网络创作又是当代通俗文类里的最大宗。现在,在最大的网络文学的主场阵营里出现了主题与严肃类作品不相上下的创作,不得不令人另眼相看。

  中国的通俗文类向来鱼龙混杂。藏污纳垢、不堪入目或者粗俗不堪的作品藏身于通俗文类之中;而脍炙人口、广泛流传而为人津津乐道的作品也多属于通俗文类。古代的明清章回小说中“四大奇书”,现代武侠中的金庸、梁羽生都是其好的一面的例子。通俗文类中的优秀者承担了传递传统价值观的功能,其社会作用是“高头讲章”所无法取代的。

  当代社会变迁加速,传统的通俗文类正在衰落,例如近现代流行一时的武侠、公案文类,如今还有写家乐此不疲,但显然声威不如往昔了。但是另一些适应当代读者阅读趣味的新通俗文类正在生成,例如科幻文类,近些年则大兴。网络文类亦与此差不多,虽然历史尚浅,但因为寄身于新技术,写家蜂起,逐渐蔚为大观。然而在网络文学发展的初始阶段,似乎粗俗不入流的东西多了一些,而如今走向主流价值,说明通俗文类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逐渐走向成熟。

  

  多领域表现出融合式发展的特点

  

  读罢文联各协会的年度报告,我留意到一个频次很高的用词,这就是“融合”。各领域都在讲融合发展,这意味着文艺发展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各种艺术形式之间、与新出现的媒体和技术、与新的表现手法的融合。当然具体说来,各有各的融合,比如曲艺的融合和电视电影的融合不完全一样,但融合式的发展却是许多领域表现出来的特点。

  曲艺协会的年度报告直接将“融合”作为主题词贯穿于年度观察的归纳。主撰者李博用“艺的融合”、“人的融合”、“事的融合”和“场的融合”这四大融合总结盘点2019年曲艺领域的发展;杂技协会的报告总结该年度最有突破的三个杂技项目——“武侠杂技剧《笑傲江湖》、杂技报告剧《心烧·眷恋》、杂技舞台剧《旗帜·声息》”最重要的创新突破是“跨界融合的创意”;电视的年度报告则在综艺节目创新方面,提到“融入高科技”使晚会更显示出质感,更具有活力,又提到“公益与综艺交融”使之更深入人心;摄影协会的年度报告鉴于摄影新现象的层出不穷,提出要将“跨界深耕”作为努力的目标。

  这些不约而同的新特征总结实际上触及到了当代社会科技迅猛进步、快速持续都市化、欣赏趣味既混合又分化等各种变化,它们给文艺各领域带来了从前所未遇到的问题,又带来了新的机遇。就拿曲艺来说,从前是稳定的观众、稳定的行当把式,摆开架势,无非就是吹拉弹唱。但如今不一样了,观众可能来自四面八方,单一稳定的曲艺唱腔、单一的曲调,满足得了张三,可能满足不了李四,于是就有了“曲种叠加式的融合”:不同的曲种同时登场,各取所需。

  主旋律的诉求存在多方面,况且时有不同,如“湾区繁荣、红色文化、民族复兴、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全民抗疫、快递小哥”等,那就应之以“文化勾兑式的融合”:多主题、多曲种“捆绑推进”。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创造出“线上”另类空间,要求曲艺去占领,那就来一个“二元呈现式的融合”,既开展“线下之场”,又开展“线上之场”,尽量运用技术手段拓展曲艺的生存空间。又如杂技,本来杂技的表演只是展现“硬功夫”的,如今将武侠的元素、叙事的元素、声光化电的元素引入进来。既保持杂技“硬功夫”的一面,又使得“硬功夫”的呈现表现出抒情、叙事等前所未有的特质。这是非常富有创造性的尝试。

  总之,在一个变化快速的社会,文艺亦将随之改变。在这样的时代,越快领悟变化所提供的机遇,就越能创造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佳作。

  

  提炼、融会特殊的地方语言、文化元素

  

  这几年,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推进得轰轰烈烈,文艺如何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这一国家战略,高唱这个主旋律固然是其中之一义,但也存在文艺如何与地方文化相结合,探索为大众百姓喜闻乐见新途径的问题。因为文艺助力大湾区、服务大湾区首先遇到的是湾区这一人文地理的地方元素。如何提炼、融会这些特殊的地方语言、文化元素,是文艺工作者具体创作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电影协会的年度报告认为,“2019年广东主旋律电影的数量和品质都有所提升”,电视比之电影,观众更有本地化的色彩,因此电视剧的题材选择与语言更富有湾区的特色。正因为如此,数十年长盛不衰的粤语电视剧短片《外来媳妇本地郎》还是获得“2019年广东观众最喜欢的粤语短剧”的佳称。因为“粤港澳大湾区‘粤派’系列短剧,可以说是岭南市井生活的人生百态图。都有着一个共同鲜明的艺术特点: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反映民生话题和注入了深刻鲜活的人物命运。”

  曲艺应该是诸艺术形式中最具地域文化特征的形式,而广州十一区中广府味最浓的首推荔湾。2019年度荔湾通过“粤曲新作征集、粤曲《祖国赞歌》快闪MV拍摄、粤曲唱作竞演”三项活动,落实“创新岭南文化,凝聚粤港澳新合力”的号召。其他如美术、书法、杂技魔术等协会,也都通过巡展、巡演、培训等形式,将大湾区建设的主题传递到千家万户。

  总而言之,2019年广东文艺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交出的成绩单令人惊喜,而《2018-2019 广东文艺发展报告》即使是匆匆一瞥,也让读者透过这扇窗口,能够珠玉在怀,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