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过山瑶”华丽变身 安居梦想照进现实

韶关大寮坑“内外兼修”,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1月03日        版次:A07    栏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作者:张文、赖南坡、李新华

     瑶族妇女正在进行瑶绣制作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张文

  通讯员 赖南坡 李新华

  

  南岭群山延绵不绝,山脚下一排排蓝顶白墙房屋整齐排列,村前一道清澈河流潺潺流过,沿河分布着一望无际的大片金黄稻田……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访南岭脚下的韶关乳源游溪镇大寮坑八一瑶族新村,看到一派村民安居、岁稔年丰的景象。

  乳源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过山瑶”一词,源于瑶胞先辈居无定所,只能在南岭崇山间过着游耕游居艰辛生活的历史。村民们六七十年前开始陆续搬迁到山脚下的平原地区,之后历经拆旧建新、整村改造,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阶段,一步步实现从“有房住”到“住得好”的跨越,荷包鼓了,精神生活也更加富足。

  

  从“有房住”到“住得好”

  

  “小康生活就是我们现在这样的!”提起如今的生活,大寮坑八一瑶族新村村民赵志信竖起大拇指。大寮坑距乳源县城仅约8公里,依山临水、竹林成片,全村92户380人,去年人均收入达到16200元。

  20世纪50年代之前,村民们还生活在偏僻边远的深山之中,后来大寮坑村委一组、二组村民陆续搬迁到平原地区居住。

  2009年,广东省军区对口帮扶援建八一瑶族新村,采取农户自筹为主、政府支持一点、帮扶单位扶持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的办法,整合筹集资金1800多万元,进行拆旧建新、整村改造,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建成瑶族特色新房88套,每套148平方米。2011年村民们正式搬进了崭新的“小洋楼”。为感谢广东省军区的帮助,村民们将村子更名为八一瑶族新村。

  2014年,八一瑶族新村纳入“五彩瑶乡”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范畴。村庄实现外立面改造、村巷道“白改黑”、太阳能路灯安装、“厕所革命”等配套设施建设,并按瑶族风格规划建设了活动广场、百姓舞台、宣传长廊、篮球场。

  2019年,八一瑶族新村结合全省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工作现场会、全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现场会工作,全面启动“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拆除乱搭乱建的雨棚鸡棚907平方米,以及影响村庄美观和发展的破旧红砖房、泥砖房共1300多平方米。

  “八一”村变美了,村民生活习惯也逐步改变。当地从改变村民卫生习惯入手,健全村规民约,展开“垃圾分类评先”“美丽庭院”等评比活动,激发村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建设美丽家园的主动性。

  大寮坑村还成立农村党员为主的服务队,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村民共同参与到村庄建设,共同维护村庄的卫生环境。经过努力,村里清理乱堆乱放杂物、柴火及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约680吨。加上设立垃圾投放点,用来集中处理村道沿途和村民生活垃圾,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基本解决。

  

  从“荷包鼓”到“脑袋富”

  

  “村庄环境的改变不仅能够让自己住得舒服,还能吸引投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大寮坑村党支部书记赵天福说。

  记者走进“妈妈制造”游溪镇瑶绣合作社,看到一群穿着瑶族服装的“绣娘”们正巧手飞针走线。她们使用的刺绣技法,是在大山深处流传有千年之久的神秘的“过山瑶反面刺绣”。

  为了让这种神秘的刺绣重获新生,2019年1月,游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立“妈古”瑶绣传承志愿服务队。服务队以“妈妈制造”游溪镇瑶绣合作社为依托,为广大妇女传授瑶族刺绣技艺,目前已开展瑶绣培训班二十多期,参训妇女2000多人次,贫困户、单亲家庭、低保户、留守妇女收入明显增加。

  依托资源优势,大寮坑村党支部紧扣“党建引领,产业富民”核心,发展优质水稻和稻田养鱼,种植油茶、水果、蔬菜等经济农作物,同时依托毗邻云门山旅游度假区等景区景点的优势,发展瑶家乐、瑶族刺绣、瑶山美食等特色旅游项目,促进村民增收。

  大寮坑村村民赵小丽说,以前村民们都在为“填饱肚子”发愁,如今过上了好日子,文化生活也比以前丰富了很多,“镇政府和村委在节假日会举办歌手比赛、文艺汇演、篮球赛这些文体活动,大家聚在一起,邻里之间感情非常和睦。”如今的大寮坑,俨然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内外兼修”的文明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