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在传承上要作出创新发展

回访广东省青年企业家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广东东升实业集团总裁赖志光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1月12日        版次:A13    栏目:经济新动能 民企新力量 创二代来啦!    作者:孙晶

     赖志光

     东升置业旗下工美港

  

  总策划:刘海陵 林海利

  总统筹:孙  璇 吴  江

  执行:孙晶 李卉 赵燕华

  文/羊城晚报记者 孙晶

  图/受访者提供

  

  从基层销售到广东东升实业集团总裁,作为长子的赖志光用了9年时间,从青葱莽撞的少年到形象稳重的企业家,赖志光的接班过程一波几折,其间甚至因与父亲的理念不同而三次出走。考验过后,风雨未停,今年面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大考,赖志光将交出怎样的答卷?

  

  集团各大板块各有坚守

  

  羊城晚报:今年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东升实业集团面临了哪些压力?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应对?

  赖志光:疫情初期,我们主要压力是部分外省人员无法返工,返回员工需隔离14天才能上岗,导致人员不足。我记得当时部分村庄的路口封守,车辆无法正常通行、影响产品的正常运输,导致延迟满负荷复岗。这时候,应对措施必须及时有效,我们一方面发挥全球供应链系统优势采购紧缺医疗物资、捐赠抗疫善款等方式回报社会;另一方面主动错峰生产、调整现有员工生产作业时间,科学动员员工争分夺秒为“保基建”提供原材料。同时,东升实业集团作为行业会长单位带头维护市场秩序,切实为经济社会复苏提供保障作用。

  羊城晚报:今年以来你们公司的业绩如何?

  赖志光:今年以来,我们系列基建项目有序复苏,产业链各环节运行正常。教育板块是我们正常运营的第三年,江门广雅招生突破了5200人大关,这既得益于品牌效应,也得益于我们协助政府在教育领域做的防控疫情与“线上开课”模式的无缝对接;地产置业板块,在商业物业领域我们与租户及中小企业一同面对非人为风险,采取主动降低租金、减免租金和延期缴纳结合,虽然我们的租金收入低于去年同期,但 “保住了客户”,也为 “保市场主体”作出了一定贡献。

  

  积极推出创新管理机制

  

  羊城晚报:作为公司的新一代领导者,你认为企业应该如何在危机中寻求新机遇?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赖志光:2020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能够在危机中抓住机遇,我想主要因为前期布局产业链闭环,形成环保建材开采、文旅修复、航运物流、PC新材料产业园以及骨料EPC等产业闭环,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同时,东升实业集团的战略是融合发展、分期落地。东升实业集团不忘回报社会,参与乡村振兴、精品乡村建设的初心,结合当地政府产业规划,做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落地措施。

  羊城晚报:后疫情时代至今,你对企业经营管理、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有哪些深刻认识?有哪些创新或者新的尝试?

  赖志光:一年来,我对企业经营管理、社会责任的认识有了质的提升,也作了一些大胆的创新和变革。经营企业提供的产品必须适合时代需求。时代在发展,呼唤集约化、绿色环保,我们今年实现了产品细分的创新,确保实现变废为宝,零排放;对尾泥综合利用加大研发力度,目前已经经过了第三方检测,规模化投产预期很快实现,为企业开创了新的利润来源,通过综合利用切实做到了行业高质量发展。

  因应数字化的发展,今年东升实业集团对数字经济加大了投入和开发,在琶洲数字创新高地成功运营两个项目:落地国际数创科创中心琶洲工美港和完成收购TCL大厦作为新总部大楼,为数字创新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认为企业经营管理首先是经营人心,如何实现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分层激励,有效授权,是激活内生动力的根本。我们做了集团层面的“两河论激励”创新和薪酬体系社会化、国际标准改革,有效激活了人力资源优势;同时,细化了塑造品牌的维度,从慈善、产品、服务多维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获得了企业外部各界的认同。

  关于社会责任的认知,我认为这是企业的最终追求,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企业创造的财富一定是回报给社会。东升实业从创业之初就一直从事慈善事业。

  从今年来看,自1月24日起东升实业集团响应号召,携手政府抗击疫情,截至7月22日,东升实业集团对外捐赠资金和物资总额为3300多万元,减免东升实业集团旗下物业商户租金共710万元。

  

  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传承

  

  羊城晚报:一年来,你对传承有了怎样新的感悟?

  赖志光:又过了一年,对于我们家族传承而言,感悟最大的是:“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两者缺一不可。”

  一方面,父辈拥有从白手起家到初步成型,并带领一方百姓走向富裕的艰辛历程,这既是一笔丰富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关于文化理念、社会担当都刻下了父辈时代弥足珍贵的印记,给我们年轻一代带来了巨大的启发。

  另一方面,时代在前行,形势在变化,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融入最新技术、理念、模式,最大可能实现集约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如数字创新、智能工业、绿色产业,都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作出新时代的创新发展。